职场“35岁隐形门槛”早该拆除
近几年,职场的“35岁门槛”引发大量讨论。现在,这一话题得到了更明确的回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关于职场的“35岁焦虑”,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这一现象此前多是民间在热议。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态要对性别和年龄歧视纠偏,说明这一问题较为普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并且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如何消除这一普遍的职场焦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不约而同认为,先从公务员考试开始进行变革。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提出,应当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年龄限制。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也建议,放开公务员考试的35周岁限制,解放中年劳动力。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从实际情况看,职场上隐形的“35岁门槛”,既不科学也无必要。一方面,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一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正是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年龄段。如果片面地把35岁以上的人排除在重要岗位甚至职场之外,也不利于全社会行业水准的提高。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显示,1985—2018年间,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如果死守“35岁门槛”,很可能是“自我束缚”。另一方面,如果简单以年龄决定职场升迁去留,则严重缺乏公平性,是公然的年龄偏见、就业歧视。从追求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也要对“35岁门槛”说不。
拆掉“35岁门槛”,虽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之事,但早日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很有必要。比如,公务员考试是不是可以探索更灵活的岗位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某些岗位的报考年龄上限,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示范?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也要保持学习习惯,主动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35岁前后正值人生大好年华,摆正心态、持续学习、用心付出,就不难突破职业瓶颈,创造更多价值。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及社会力量也应投入相应力量,对职场人士进行专业技术再培训再教育,推动中年职场人士向高技术、低体能岗位转向,摆脱“35岁天花板”。
现在人们受教育年限在延长,“35岁门槛”确实已不适应社会实际情况。从更高层面看,选拔人才应该以实际能力为准,不应被年龄困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更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场的“35岁隐形门槛”,早该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