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用户协议 监管要先读
我们现在使用手机App,基本上都会在第一次使用前遇到弹窗提示的用户协议,需要同意后才能继续使用。那么,大家都真的阅读过这些用户协议吗?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手机App,平均每款用户协议约2.7万字,70.9%的受访者很少或从没阅读过这些用户协议。
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使用协议,用户在使用前阅读相关协议并授权,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用户协议明确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先定规矩,再谈使用,本来是好事。不过,现在的情况是,众多手机App的用户协议不仅冗长,还艰深晦涩,让人不知所云。虽说法律法规文本应当严谨,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阅读理解,但这并不等于用户协议就一定要晦涩难懂。现在很多消费者的抱怨就是,手机App的用户协议常常故意不把话说清楚,例如“有权将其许可给任何第三方使用”,到底给了谁、给了哪些内容?语焉不详,也让消费者总有被算计的感觉。
用户协议的根本目的是让用户看懂,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是让企业远离了法律风险。不过现在的一些用户协议,让用户看得一头雾水,更关键的是用户不可能不同意,否则就没有办法使用相关产品。这种情形显然不符合起草用户协议的初衷,甚至有霸王条款的嫌疑,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对于手机App的用户协议,不能任由企业单方面说了算。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对处理个人信息提出了“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收集范围最小”的原则。对此,相关企业应当在用户协议中明确告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处理情况,不能让用户看得云里雾里。同样《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也就是说,即使用户不同意某款手机App的用户协议,企业也应该保证用户能使用该App。
对照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现在一些企业对用户协议的设计安排太过于随意,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消费者的隐私等合法权益,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去维护。因此,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法律条款落实到用户协议中。在用户协议的规范性上,做得比较好的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用户协议普遍经过主管部门的合规审查,用户在签署协议时常常还需要录音录像认证。尽管手机App的用户协议模式不能照搬金融机构的方式,但由相关部门对用户协议进行合规审查,这一点值得借鉴,也应该能做到。
中国已进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使用手机APP正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生活习惯。解决好他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关切,是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数字生态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在互联网新业态层出不穷、各种APP五花八门的当下,要完善顶层设计,夯实长效治理的根基。此外,无论是APP的开发者、运营商,都要进一步织密个人信息的法治防护网,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治理、肩负起应有职责,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地点击“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