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职校学生当廉价劳动力
近日,云南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实习时不幸身亡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关注。新华社半月谈调查发现,众多职业院校将学生以实习的名义安排到工厂工作,这些所谓的实习专业不对口、强度高、工资低,而学校则赚取了学生工资的差价。这样的行为,更像是“卖人头”。
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专业实践性强,需要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在毕业前参加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不过,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实习,已经严重变了味。部分职业院校将学生送进工厂当流水线工人,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反倒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这样的歪风邪气,对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都造成较大的伤害。从学生来看,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甚至高强度劳动,难以学到专业技能,荒废时间不说,还存在健康受损的风险,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从社会层面看,众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破坏职业教育系统的形象,进而影响到技能人才的培养。这种乱象,必须及时刹停。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年初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其中明确,“不得仅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不得安排学生从事Ⅲ级强度及以上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实习”“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可以说,纠正跑偏的“职校实习”,不缺政策依据,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落实。一方面,应当保障职校学生及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学生的实习岗位应当获得家长的同意。如果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应当允许学生自行选择符合标准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应当对职业院校进行规范约束,谨防学校以“不参加统一实习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为由,变相强迫学生接受“廉价劳动”。教育、劳动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巡查,对于存在违规实习的职业院校,给予缩减招生名额乃至暂停招生等处罚;对于“卖人头”“赚差价”的相关责任人,如果涉嫌违法,也应当依法予以惩处,以儆效尤。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是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基础。部分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名义,把学生送到工厂里当廉价劳动力,有违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更是师德师风的沦丧。对这样的“歪风”,必须来个“急刹车”,让职业教育回归育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