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日常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日前下发,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从简单日常家务劳动、班级保洁等入手,分别设置“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学段目标,进而适时增进体验和参与生产劳动、公益志愿服务等,体现循序渐进过程。
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劳动教育重新回归中小学课堂。此前,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有限课堂内,如何让孩子掌握日常基本劳动生活技能,以此出发,认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改变世界,进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劳动创造、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小课堂承载大使命。
不得不说,一段时间以来,在劳动教育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唯学习论”“唯分数论”;只想让孩子“扫天下”,却从未想过让其“扫一屋”。事实上,这一次劳动课程标准下发,社会公众反响强烈。有网友认为这实在“太接地气”,劳动教育就是这么简单;也有人回顾一代代人成长历程,认为当下不少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出现所谓“巨婴”“妈宝男”,着实在劳动教育上缺了课。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其实更是要重回常识——必须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必须自食其力,而绝不能不劳而获。
这就必须从小将劳动品格、劳动观念贯穿到日常生活始终。试想,当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劳动观念,小时养尊处优,大时如何堪当重任,又如何经得起挫折!就人的一生受益而言,让孩子从小学会煲一个汤、培养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远胜于做一道数学题或认几个生字。也因此,这一次的劳动课程标准,有诸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比如:对5-6年级学生,明确要求能独立做出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几道菜;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等,这就强化了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上好劳动教育这堂课,重在让孩子们感悟劳动快乐、创造乐趣,体验生活艰辛、劳作不易。要让劳动课程标准落到实处,起码课时上不能打折缩水。此外,要探索寓教于乐,比如,当下有不少中小学开设叠被子比赛、整理内务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都契合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值得肯定。
当然了,抓好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强化家校互动。家长要努力为劳动教育创造平台空间,全社会都要来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双减”契机,将劳动教育嵌入课后服务,从而让劳动品格劳动观念从小在孩子们心头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