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西湖背后“文化的 城市”“精神的城市”
昨日,杭州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会上,文史专家王其煌、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原主任杨小茹、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包志毅等8人,受聘成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
前几天,西湖边柳树移栽问题牵动了这个城市。柳树之于西湖,早就不是一种寻常的树木,而是一个文化符号。“钱塘风月西湖柳”,摇曳多姿的柳树和烟雨朦胧的西湖,早已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让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是西湖的文化意象,是在历史风尘中留下的沧桑故事。有了它们,我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诗意续写。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面对社会质疑声音,杭州市有关部门及时回应妥善解决,昨天又召开民意恳谈会聆听建议。市民也好,政府部门也好,都有一个共识:保护好西湖风貌和文化,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珍视文化财富的重要体现。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西湖边的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每一处风貌和文化,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城市精神的传承载体。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或许也应该是我们对待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的基本态度——“最小干预原则”。我们心态不妨审慎一些、保守一些,不要轻易地改变古色古香、历史形成的风貌和景观,要有对文化的敬畏、对民意的关怀。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里。西湖是杭州最大的城市文化特色,既是杭州自然禀赋、建筑风格、园林特色等体现出的审美取向,也是杭州文脉渊源、风土人情、人文面貌等蕴藏着的文化积淀。可以说,这样独特标识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这样的独特标识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之中,体现在百姓市井生活之中,这样的独特标识是城市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事实上,我们不仅有文献学的西湖、历史学的西湖,还有人们心中生动活泼的西湖。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西湖来到杭州,最终成为“新杭州人”。
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市可以给人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塑造城市特色、守护城市记忆,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西湖由谁阅读,让谁漫步,又供谁休憩?当然是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守护西湖背后“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