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的三个愿望
1913年的春节,一个14岁的少年,与几个小伙伴正在打球,突然,路边的一个小乞丐晕倒在了雪地里,他急忙脱下自己的新棉袄,给小乞丐穿上。
这位少年名叫俞秀松,或许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眼里开始看到了底层的劳苦人民。他对弟弟说,“我这次出去,几时回来没有数,我要让路边的讨饭佬都有饭吃了,才会回来!”这,是俞秀松的第一个愿望。
随后,他创办了《浙江新潮》,带头组织学生运动,前往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南下上海组织工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经历,让他对工农阶级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国的工人太苦了,知识界的人又不愿与其为伍,那么,我去试试吧”,这是他的第二个愿望。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让工农阶级活得有尊严的革命者。
1920年8月,俞秀松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共青团,1922年4月,又成立了杭州团组织。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我不再是浙江人,也不再是诸暨人,我要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西南北人”。这,是他的第三个愿望。
至此,他心里装着革命,装着百姓,装着天下大同。他步履匆匆、一生漂泊,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再也没有踏上家乡一步。
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当时的中国,才在黑暗里有了一束束可以照亮前路的火炬,这火炬唤起了民族觉醒,传递百年。
如今,党领导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俞秀松的三个愿望都已实现。如今,“五四”的火炬,也从俞秀松他们的手中,传到了朝气蓬勃、自信自强的新时代青年手中。他们舍家忘我、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服务在亚运保障的第一线,他们守正创新、奋战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一线。
如今,我想和青年朋友们一起,赓续先辈们的初心血脉,放飞青春梦想,不负韶华,砥砺奋斗,做一名为城为民、用心用情的“超能青年”,守护我们共同的美丽天堂,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