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青年思想活力 传宋韵文化精神
首届“宋韵·思想”青年学者论坛观点摘登
记者 李忠 摄
日前,由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宋韵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宋韵·思想”青年学者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以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史哲》《浙江学刊》《东岳论丛》学术期刊的5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
在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筹)党委书记李恒威教授与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何善蒙教授出席并分别致辞。黄华新院长指出,宋韵文化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通过这次会议,能为专家学者提供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推动学术领域的深入合作。李恒威书记指出,“宋韵·思想”青年学者论坛既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激扬思想、学习互鉴的有益平台,同时也为宋韵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发扬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活跃窗口。通过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杭州在宋韵文化传承交流,推动杭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何善蒙教授指出,宋韵文化是对两宋文化的凝练与升华,传承与发展宋韵文化需要对两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于宋代思想的研究,这是最为基础的。通过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宋韵文化的传承赓续与创新发展。
整个研讨会,青年学者们聚焦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以及重要经典,展开激烈的讨论,学术气氛良好,观点精彩纷呈,充分体现出了青年学者所具有的思想活力。
A
宋代理学经典与思想阐释
宋明理学是以心、性、理、气等为最高范畴的学说体系,是当下学界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张新国:《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是朱子《玉山讲义》的改本,其以“太极体性论”“四端感应论”与“天地之化论”系统展现了其思想规模,以仁论思想视之,显示了朱子融人德与天德为一体的、融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为一体的、融本体、主体与实体为一体的仁体论思想。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讲师陈佩辉:王安石对孟子性善论受容有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照着讲”,第二阶段是“反着讲”,第三个阶段是“接着讲”。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段重阳:如何通过气之感通而成立超越论哲学和工夫论是张载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既需要避免将感通理解为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避免将感通把握为与他人的横向关联。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傅锡洪:朱子不凭借本心,而诉诸知觉以穷理,又以居敬为穷理的保证,由格物致知而层层推及诚正修齐治平,其倡导的工夫是二元八目非本体工夫,阳明则围绕本心开展为善去恶工夫,并由有所着意进至无所着意,其倡导的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焦德明:理学工夫论中的“敬”往往遭到陆王心学的批评,其精义隐而不彰,借助自由意志与纯粹经验的概念,尤其是心理学的无意识维度,王阳明对“主一”的批评可以得到澄清,理学工夫论中“主一之谓敬”的真义也能得到彰显。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孙德仁:张载性命论超越内在的“合两”架构,既在性命于德中扭转汉儒性命于气的命定论,又在以性正命中奠定理学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基本规模。贺敢硕认为在二程的论述里,“自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观念,它某种意义上代表二程为学的根本宗旨。
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跨文化哲学中心博士生石元萍:张载的“二端之感”揭示了世界从寂然的相感之性气化相感而形成宇宙万物的过程,程颐的内感论分别在感应的类型、本质和动力来源上区别于张载的二端之感,规避了张载的理论困境并推动道学进一步发展。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周密与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东舜:朱子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真德秀在朱子学的世俗化与官方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以真德秀的青词写作活动为中心,可更好地诠释为何朱子学世俗化与官方的重要特征是融合儒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辉:宋代巴蜀地区的史学发展颇为繁盛,出现了一批优秀史学家,尤以李焘(1115-1184)、李心传(1167-1244)最负盛名,蜀中二李的治史而兼治易,代表了宋代易学与史学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B
心学、浙学与地域学术传统
阳明心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常与程朱理学对举的学说体系,而明清之际的儒学发展往往与心学、理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韩书安:陆世仪重申了朱子理一元论的根本立场,在肯定理气不离的现实基础上,更加强调理气不杂的超越义涵,由此实现了天理的“再实体化”回归,对推动清初朱子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吴洁:顾炎武与李二曲的论学差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看作清代汉宋之争的最初交锋。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俞秀玲:刘宗周对于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阐释有“正”有“误”,当刘宗周倾向于通过语言的“辩证性”阐释来对阳明的致良知这一思想进行诠释时,实际上是对“心”学的倒退,这是对于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马爱菊:物我关系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大问题,故以物我关系为线索,探究五峰与蕺山之学,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一问题具有相似的理论架构,有别于程朱、陆王二系。张诗琪认为王阳明对于颜子道统地位及颜子学说的诠释,为其心学理论的权威性提供了道统依据及经典文本依据。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孕育不同学术传统,同时学术发展又推动地域文化进程。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衷鑫恣:宋元时期浙江兼宗朱吕的学者成群,兼宗朱吕不是简单的地域学术现象,它反映了道学门庭各学派分合的可能性,而婺州朱吕学者更在明朝开国文教重建中起到了核心的历史作用。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闫云:浙东学者将《春秋》中立法精神落实在对南宋立国本旨的追溯和纪纲法度的再造上,对宋政权重建的政治合法性和治体规模进行了夯实和塑造,理论上论证了南宋立国所依赖的治道原理、根本宪制和政教秩序,同时也凸显近世儒家政学传统中的国本意识、法治传统、宪制理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庄恒恺,从南宋理学家陈淳关于鬼神与淫祠的论述出发,考察了福建民间信仰的三个特点:关于“祭不越望”的争论;世俗化与家庭伦理化;挑战秩序与建立祭祀标准。
C
理学人物与文化诠释
随着宋明时期社会融合进程的加快,儒学与佛老关系呈现为一种复杂交织关系。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古典学中心讲师朱学博: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游酢,因晚年沉溺佛学,受到程门后学的批判,更被称为“程门罪人”。近年来不少学者为其翻案,指出游酢研究佛学是为了从内部攻破佛理,维护儒学,然仔细考辨宋代文献,可以确定这些翻案难以成立,游酢晚年确实沉溺佛学,并且背弃程子之学,据佛释儒。
台州学院讲师苏畅:宋儒陈瓘以直谏敢言的直臣,诗文兼擅的文章家和博通经传的学者而闻名于当世, 然而却因有入于佛学而被后世理学家评为“不纯”,若摆脱旧学评价之窠臼,以今人眼光评价陈瓘之思想成就,则知其佛学早涉《华严》,旁兼禅宗,归心净土又以天台宗为思想之根本,广博融通的同时又有自己深刻独特之见解。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杨本华:通过爬梳唐宋文学作品对《物不迁论》“不迁”意象的接受与运用历史,重新审视自唐代成玄英以“不迁”注《庄》,到宋代朱熹基于辟斥佛老立场而将苏轼《前赤壁赋》与僧肇《物不迁论》文义统一归为老庄“动中有静”思想,再到晚明“物不迁大论战”,这些都影响了后世对《物不迁论》《前赤壁赋》的理解与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旭阳:在宋末元初,一部专收理学家的诗集《濂洛风雅》由浙人金履祥编辑完成,它是理学与“宋人选宋诗”最为直接的关联,并彻底区分了“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在宋代思想与宋韵文化发展中呈现一种奇妙的张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吕欣:在古文运动后,文学由重形式转向自由表达的同时,宋代思想界又以儒学称羡异邦,而宋代理学逐步走向了儒学舞台的中央,因而中国思想史上的“文”观念,有一段不断丰富、叠加、转型的过程。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郝颖婷:近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建构与个体身心结构的转化同步发生,个体脱出家国天下连续体的同时传统身心连续体也发生了断裂和转化,在对西方个人观念的吸纳与抵抗中,近代中国诞生了复调的个人观念谱系和多样的身心结构理论,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维度和丰富内涵。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郭海龙:宋、明的亡国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文人治国伴生的党争有着密切的关联,必须通过理性的程序设计进行弥补和克服,才能发挥知识分子群体的优势,并避免文人治国产生的弊端。
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韩明亮:牛首山懒融典故的义旨变迁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宋代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的传播以及宋代文人的知识阅读,二是宋代创作的知识化转型以及士僧互动的氛围,它们共同形塑了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叶达:宋以前儒家对戏谑行为大体持开放态度,这与他们将戏谑视为一种具有调适功能的行为活动有关,宋明道学家则将其视作一种摇荡性情、妨碍德性生成的危险行为,戏谑与生命内在的冲动与欲望被紧密关联起来。
小结:凝聚青年人的思想创造力
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何善蒙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认为,此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对于思想探究的这种活力,无论是从会议论文还是作者的现场陈述以及回应看,都表现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宋韵文化的思想内涵的相关研究来说,本次会议聚焦宋代理学思想的关键人物以及思想进行了有新意的探讨,这对于充分理解宋代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打造宋韵文化,是浙江的一个重要文化举措,借助“宋韵·思想”青年学者论坛这样的平台,凝聚青年人的思想创造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会议的基本立场。
今后,杭州市社科联将继续与浙江大学合作,持续推出青年学者论坛,建设好该平台,充分发挥青年的思想活力,为更好推进宋韵文化相关研究服务。学术论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有利载体,也是青年学者展现学术魅力的良好平台。此次会议,必将为宋韵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为人文学科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更多的理性启示,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宋代思想内涵的挖掘贡献出青年的力量。
(整理:杭州市社科联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