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正式发行 把厚重的历史变薄 将古老的故事焕新

2022-09-28 09:15:51

日前,《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出版完毕——一部专著、十个系列、总计108种图书。

让人意外的是,这套丛书竟然是由105人执笔而作,其中既有南派三叔这样的网文名家,也有醉心杭州文化的外地写手,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气象专家和正在求学的学生……作者年龄跨度从20出头到80余岁,不拘一格。

作为一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杭州全域故事的大型普及读物,杭州为何放弃“高举高打”的传统编辑思路,而选择“兼收并蓄”?在城市史书日趋饱和的当下,为何要为一套文化丛书“三年磨一剑”?

以新方式赓续文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杭州市就多次编纂出版反映杭州历史文化的丛书,仅成套丛书就有十余套。

2018年,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尚佐文接到编纂一套系统梳理杭州文脉、讲述杭州故事的丛书任务时,内心激动又忐忑:“这是市委全会决议部署的重点任务,责任重大。”随后,该套丛书的编纂计划被列入《杭州市全面推进文化兴盛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

如何用全新方式赓续历史文脉,又如何后出转精?这是最初困扰编辑部的灵魂之问。

一次友人间的闲聊,给了尚佐文启发。当时那位书友连发三问:“又要做一套历史丛书?这次是写‘小热昏’还是‘西湖传说’?这些网上不都有么?”

尚佐文说,那一刻才惊觉,“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雄文巨著。全新的文化丛书很有必要做,但要争取做得不一样。”

丛书编辑部副主任安蓉泉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很多杭州市民知道苏小小但不知道沈括,知道白娘子却不知道龚自珍。”这恰恰反衬出“讲故事”的重要性,“我们搞了那么多的学术、专业类的东西,仅能在专业圈子里发挥作用,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是不够的。”

把厚重的历史书变“薄”,要讲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经过十余次讨论,新书就此定调。

基调已定,谁来“谱曲”,成了第二个问题。

丛书编纂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仁观点一致:这套特殊的文化丛书,创作一定要以易读为先,即使是文史专家,也要选择文采好、会写故事的。

在所有作者的名字中,“南派三叔”是一个惊喜的名字——这是网文作者首次出现在文化丛书的创作体系中。他创作了基于良渚文化的虚构小说《良渚密码》。

“对于这样严肃的历史题材,我是比较敬畏的。”南派三叔打过退堂鼓,在编辑部的鼓励下,他把创作定位放在“写一个好看的故事”。

执笔者,不拘一格。从事气象工作的张立峰,就是这样一个“和写书不沾边的人”。“看新闻知道杭州在筹备编纂一套不一样的文化丛书,当时我就想,也许我可以试着从杭州气象史的角度来写一篇。”张立峰说,“杭州四季分明,其气象特点也曾推动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比如金兵初到江南水土不服,这让南宋的生存有了一定空间。”

“不是写手的写手”张立峰,以气象为切入点,补上杭州传统文化这项缺门,最终的效果也很让编辑部惊喜。丛书编辑部主任郭泰鸿读完张立峰的这本《阴晴雨雪五千年》后,感慨道,“这印证了我们的策略是对的,给作者多一点空间,就会收获更多惊喜。”

翻看105名作者的履历,大多不是学院派的职业学者,这种民间气质,不仅没有降低他们作品的专业性,反而更赋予了他们深入城市内在肌理的优势和灵活多元的书写空间。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丛书文本《从都城走向天城》作者、文史专家姜青青说,作为《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中的“南宋都城”选题,他总是为故事设计和文献材料之间的不匹配所困扰。

“比如曹勋(宋徽宗近臣)决定逃出俘虏营,怎么‘越狱’是个看点,但关键细节史书上却找不到一个字。”纯虚构?姜青青过不了自己那关,“还是要从史实中找根据,寻找当时的一种历史可能。”

姜青青最终在文献中查到了当时的一个特殊情况——白沟河曾作为宋辽界河,树林因种种原因被砍了个精光。这意味着,当时金兵用来填塞囚车空隙的“鹿角”树枝,在白沟河一带无处可觅,曹勋因此就在白沟河附近钻了空子逃之夭夭。“史实帮我过了这一关。”姜青青说。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史专家要“转频道”,作家写手也要“反复磨刀”。这次参与丛书创作的,34%都来自外地。丛书编纂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德清告诉记者,杭州是个开放的城市,“借由外地作家的眼睛来看杭州,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对杭州的传统文化有别样的发现。”

一本关于杭州工艺风物的《天工美物十八拍》,让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简墨“三下江南”。

简墨独自跑去了西湖博物馆、丝绸博物馆、杭帮菜博物馆等,中间的间隙,她就与西湖边的老杭州人聊聊天,“杭州人对自家宝贝太熟悉了,我不能出一丁点的错误。”

走遍了杭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拍下了2万余照片,简墨最终拿出了出色的作品。

“磨刀石”的背后,是丛书编辑部和12个专家组的联合审读把关。

“编辑部分成四个审读组,每个组明确专人与作者对接,反复沟通,让他们按大纲要求修改到位。”郭泰鸿说,专家组要审查书内的史实和学术观点,连一张小小的配图也要经过专业把关。

把故事送入寻常百姓家

《杭州优秀文化丛书》选题包罗万象,从地理、历史、文化、民俗、诗词等角度,“古韵杭风”10个系列,记录下杭州的方方面面,共计108种。

文字的魅力,在于其影响是双向的。“这套书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它不是冷冰冰的故事介绍,而是故事性表达、历史性的渗透,蕴藏着可以打动人的真实情绪。”丛书中《良臣别传》的作者沈荣说,希望自己的书能够成为一个引子,让更多人与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味道,融合在一起,“如果有人看了书,忍不住想去实地看一下,那对我而言,就是成功了。”

把厚重的历史变薄,将古老的故事焕新,让枯燥的记载有趣——目前,该套丛书已邀请知名主持人和播音员精心录制有声书籍,读者可扫码收听,用耳朵“读书”。

杭州出版社副总编辑钱登科介绍,接下来,该套丛书将送入杭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助推全民阅读、增强爱国爱家乡情怀。此外,也计划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并在线上平台直播。

杭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套丛书可以看作是杭州文化工程的“先行先试”,“我们希望借由这套丛书,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彧 吴佳妮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