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的帖石 千年的淳化
2022年,是《淳化阁帖》刻成1030周年。现藏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西湖孤山南麓)院内“文澜石墨”碑廊的《淳化阁帖》刻石,是最早的汇刻帖的原石;此乃“孤山孤石”,属于无价之宝,也是杭州宋韵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明证。
从10月25日到11月18日,西泠印社、浙江图书馆、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阁帖千载 宋韵流光——宋淳化阁帖刻成1030周年展”,在新华路岳官巷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展出,重现“宋韵流光”。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出秘阁(帝王藏图书之所)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汇刻丛帖,成就为《淳化阁帖》,标明“法帖”,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彼时传拓数量很少,欧阳修《集古录》云:“每有大臣登进二府者,则赐以一本。”
《淳化阁帖》又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共有十卷,历来被称为“法帖之祖”,它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百科全书”;也正是《淳化阁帖》,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彼时王著采择未精,夹杂部分伪迹,或标作者有误,然而瑕不掩瑜。以此为母本,许多地方进行翻刻——刻帖因此盛行,重辑、翻摹者甚多。
古代书法,若无刻石,则难流传。我们知道,古代影印技术还未发明时,对传下来的法书、名画,想要留一个副本,最早只有用透明的蜡纸罩在原件上,映着窗户外的阳光,仔细钩摹。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曾说,该法叫做“向榻”——向,指映着阳;榻,指照样描摹。“榻”,后来通用“拓”。又因碑帖多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对碑帖的“捶拓本”多用“拓”,蜡纸钩摹的“向榻本”,则多用“榻”。
“文澜石墨”碑廊的《淳化阁帖》石版,凡32石58面,多数为两面摹刻,基本完好者17石。文献记载,这些石版,乃清乾隆年间仁和(今杭州)著名藏书家寿松堂主人孙仰曾通过张燕昌得于“禾中故家”,庋置于宝石峰下宝石山庄。1933年7月,寿松堂后人以家藏旧石81石,悉数捐赠浙江图书馆,存当时大学路总馆地下。后历经搬迁,多有断裂、散失。
1994年,残存之石于孤山馆内建碑廊庇护。尽管当年对帖石上墙的陈列未经细致核对,排次有些混乱,但保存下来是最重要的。2006年,宁波人、研究馆员、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水赉佑来杭州,偶遇这些刻石,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宋代原石。后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施安昌等碑帖专家们的仔细研究,当年就予以确认。
国宝,归去来兮!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巨资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拓《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中华文化艺术,博大而精深。文化是生活的镜子、历史的记忆,艺术是心灵的呈现、情感的传递。“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书法艺术,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品。书法大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孤山的帖石,千年的淳化。淳化,质朴敦厚也。《淳化阁帖》的刻石,恰是体现了宋韵文化“淳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