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培养人才?施一公最新演讲这么说

2022-11-15 09:14:00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22“栖西聚才”西湖国际人才活动周上以《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才决定未来》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大学应该怎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句感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被概括为“钱学森之问”。

对此,施一公表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尤其,过去十年,我国留学人员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我国人才断层影响已基本消除。

但是我国在创新版图的位势与人才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顶尖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顶尖人才的引领,哪怕一个领域有一位教授有突破,也能引领中国科技的发展。”施一公谈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他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单点突破”也可以引领国家科技发展。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迎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与“双一流”建设产生现实共鸣,共同助力“创新性社会”。

近年来,来自西湖大学发表的世界顶尖级研究成果经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中:郭天南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定义基于蛋白质的甲状腺结节分类;黄晶、周强团队探索人类溶质转运蛋白折叠全景图……

施一公在演讲中披露,目前,西湖大学创办四年来,已经拥有202位博士生导师,在校博士生已经超过1200人,另外,西湖大学有三个学院和170个独立实验室,90%的科研教学工作者是从国外直接引进,向高端前沿技术吹起冲锋号。

而在这其中,离不开杭州市西湖区的支持。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是在杭州市西湖区这片创新沃土生根发芽,西湖区优越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生态,赋予西湖大学充足的养分。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毛泽东的词《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表达的是要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这是施一公此次演讲的主题,也是他对于西湖大学的期望。“希望让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于中国的大学,让更多的世界级成果出自于中国的实验室。”施一公说。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沈琳 通讯员 钱雯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