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重文化”和“种文化”

2023-02-01 08:52:05

这是“非遗”之喜:浙江省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10项。其中杭州有多项入选,包括:民间文学“伍子胥传说”(建德市)、传统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萧山区)、传统美术“杭州木雕”(上城区)和“深澳灯彩”(桐庐县)等等。

名录的公布,首先是起到重视和保护的作用。保护是前提和基础。此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共有5个保护区入选,分别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晋中市);这些保护区内都有诸多的“非遗”项目,“保护”是关键词,是必须的。“保护”就是“敬文化”。

在保护的同时,“非遗”最重要、最紧要的是传承,“传承”就是“重文化”和“种文化”。“非遗+”离不开“传承+”。

这次入选的传统技艺“鱼跃酱油酿制技艺”(丽水市莲都区)就是传承很好很成功的范例。“鱼跃”是始于1919年的著名老字号,鱼跃人秉持工匠精神,坚守古训“酿造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薪火相传“种文化”,不仅技艺传得好,而且企业做得大,实现了“用时间把绿水青山发酵成舌尖上的金山银山”。

“非遗”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事实上,传承是很有难度的,弄不好就可能“变味”。这段时间来,袁树雄的“神曲”《早安隆回》火遍全国,让公众知道了湖南隆回。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隆回著名的“花瑶挑花”,那是隆回瑶族女子的刺绣,非常精美,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日才能完成。它是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单一公布,立马就有人把刺绣开发成旅游产品,开发本无错,问题是现在这个刺绣简直不能看,大量工业化复制,“就跟电脑画的一样,什么文化内涵都没有了”,“重文化”变成了“重赚钱”,“种文化”变成了“毁文化”。业内专家为此发出警示:再这么下去,过十年,花瑶的刺绣就会消失。

传承就需要传承人,光有机器或机器人,那是不可能传承好的。在老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逐渐告别人世的时候,新一代传承人要能够接续前行。2023年1月30日,中国第一批“非遗”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辞世,享年96岁。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倪东方,是“东方石魂”;早在1992年,他的代表作品《花好月圆》就被选为特种邮票印制发行,轰动一时,后捐赠入藏青田石雕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他创办了“倪东方博物馆”,藏品价值连城。他锲而不舍地追求石雕艺术,从艺近80年,其间陆续收徒30余人,已传承至5代,培养了诸多国家和省级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人才,通过“重文化”和“种文化”,真正做到了“后继有人”。

古老的“非遗”,需要传承,需要后继有人,需要不断地年轻化。否则,“进博物馆”就变成了“唯一宿命”。传承做好了,“重文化”和“种文化”做到位了,那就可以在留存传统的同时,能够实现与当下生活链接、与时代脉搏共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