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 健康第一
孩子们的成长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健康,唯有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建议,对学龄前儿童运动类课程和课外运动培训内容出台指导性意见,提升体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权重,让每个孩子接触并熟悉2至3个运动项目,帮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刘国梁看到,目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明显,对身体锻炼和运动兴趣培养的忽视,造成“小眼镜”“小胖墩”等不良健康状态呈现低龄化。他这里的建议,每一句都不可或缺:
“对学龄前儿童运动类课程和课外运动培训内容出台指导性意见”,课内和课外如何进行运动的学习培训?需要制度设计,所以建议“出台指导性意见”,这是必须的。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受“指挥棒”的影响;孩子们的体育运动,不能稀缺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指挥棒”。
“提升体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权重”,这里的“权重”是关键词。“权重”不够,体育运动的“地位”自然就变低,家长们就不够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各种课外培训不是带着孩子往操场、体育馆跑。是时候该改变了。
“让每个孩子接触并熟悉2至3个运动项目”,这一点尤其好,孩子体育运动的天赋、兴趣,需要通过接触来发现和培养。少时不运动,大了不爱动。我向来认为,孩子们从小培养两大习惯很重要:一是爱阅读,二是爱运动,前者健脑,后者健身,两全其美。而且童年影响一生,从小养成习惯后,一辈子都受益。
“帮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里的每一点都是真真切切的价值所在。
孩子成长,健康第一。离开了健康这个领头的“1”,后面紧跟着的多少个“0”都会“归零”。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正因为孩子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另有多名代表委员都聚焦于此:
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建议,加强近视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近视防控要重点聚焦中小学生,实现关口前移;政协委员赵晓光通过提案提出,可以组织运动、教育、医疗、营养等专家联合攻关,形成学校体育、膳食配餐、日常锻炼、医疗咨询联合出击的“组合拳”;政协委员厉彦虎则聚焦青少年脊柱健康,建议要从孩子一出生就抓起……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孩子体质”,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都说“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更应当是守护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