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之强” 与“残缺之美”

2023-03-30 08:47:22

无声的奖牌,杰出的明证。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中国代表团勇夺6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其中杭州选手获得3枚金牌,占了我国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3月28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出贺电,祝贺杭州选手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杭州增添了光彩。

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是这一领域世界最高水平的赛事,又称“特殊职业奥林匹克”“国际残疾人展能节”,自1981年开办至今。本届竞赛在法国梅斯市举行,共有410名选手角逐45个比赛项目的金牌。我国有29位精英选手参赛,涉及20个竞赛项目;其中浙江的7名选手参加了钩针编织、木雕、蔬菜雕刻、网页制作、文本处理、工作室摄影、美发7项比赛。他们均为听力障碍者,是“无声工匠”,却能在赛场上“引吭高歌”,高奏凯歌:

来自杭州萧山区的胡春芳,幼年因一次高烧导致听力永久受损,并造成言语功能障碍;但她天资聪颖,13岁时开始跟奶奶学习编织技艺,这次夺得钩针编织冠军。来自淳安县的王晓珍,先天聋哑,一直坚持苦学美发技艺,此前国内比赛就曾折桂无数。2002年出生于杭州的郑云海,幼年时因意外导致听力神经断裂;然而他从小就有美术天赋,多年苦练食品雕刻基本功,这次最终斩获世界顶级大奖……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都是杰出的大国工匠,“艺痴者技必良”,出手就是绝活。工匠制造器物、展示技艺,而“工匠精神”就不仅仅如此,必须得有精神,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有责任;而作为顶尖的残疾人工匠、技师,更要有非一般的担当与付出。他们通过“竞赛之强”,充分展示了“残缺之美”——那是另一种“断臂的维纳斯”。

对于残疾人工匠而言,最需要“让过去都过去,给时间以时间”。“过去”带来的残障,只有在心理精神层面让其“过去”,才能真正确立“残缺之美”;技能技艺若想不断增进,则需要“给时间以时间”,从而让未来的时间能够更好地实现“技能之强”。

当然,无论是在国际大赛中,还是在国内比赛中,残障人士要取得优良成绩,大前提是“安居”的同时能够“乐业”——有“业”可“乐”,有“活”可“干”,方能有机会提升工匠技艺、职业技能;“竞赛之强”的背后,一定有着“就业之强”“教育之强”“培训学习之强”等等。

杭州一直注重帮助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拓宽就业渠道、获得社会支持。残障人士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典型的“双向奔赴”。就如4月1日,2023年杭州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网上集中申报就将开启,要求用人单位在6月30日前完成“按比例安置登记”,符合条件的,即可申领用人单位残疾人就业补贴。

残疾人事业最需要全社会的全方位支持助力。特别是就业以及培训教育方面,要走在前列,要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持续融合“技能之强”与“残缺之美”,从而不断地让光遇见光、让美遇见美、让强遇见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