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蒙古沙敲开杭州门

2023-04-13 08:38:46

“红尘滚滚”不可怕,“沙尘滚滚”才可怕。

来自北方的大规模沙尘暴抵达江南,来到杭州,扑向家门口。4月12日上午,杭州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PM10一度超过500,浙江多地难逃“吃土”现象。

这是我国今年第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从地图上看,大半个中国都被沙尘覆盖。合肥等地多个站点PM10爆表,超过了惊人的1000。预计13日至16日,西北地区和华北等地仍多沙尘天气。

事实上,这是一场“国际化”的大规模沙尘暴。追本溯源,那些随气流“空运”而来的沙子,并非“国产货”,而是出产于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其主要原因,是蒙古国南部前期降水偏少,而高纬度地区的植被尚未返青,加之今年冷空气活动频繁等,致使沙源区域容易起沙、沙尘易于向下游输送。

“中国沙尘暴,源自蒙古国”的情形,其实并不稀奇,因为蒙古国南部向来都是中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据4月12日财新新闻客户端报道,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日数,近年是明显减少的;春季沙尘,多沿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其沙尘源均包含蒙古国以及内蒙古西部。

都是空气污染,沙尘和雾霾大不一样。沙尘主要源于自然界,雾霾主要源自人类的活动。消除雾霾,主要靠减少向空中的污染排放,而防范沙尘,最需要用绿色植被来防沙固沙治沙。面对沙尘暴,我们的应对方法,应有当下、长期、远景三策。

当下之策,就是及时预报预警,认真进行预防。这次杭州做得到位,媒体、消防、医院、学校等,可谓是全方位宣传动员,让公众清晰知晓沙尘暴的抵达时间、严重程度、如何防护等信息。

比如医院告知,像这种“滤镜式”的沙尘天气,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敏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外出。居家要及时关好门窗,非必要不出门,人人都要戴好口罩。学校则随机应变,诸多中小学取消了室外活动,改为室内活动等。

长期之策,就是种林种草,防沙固沙。甘肃民勤“杭州林”就是典范。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而巴丹吉林沙漠则是我国第三大沙漠。民勤绿洲,就像一枚楔子,嵌在两大沙漠之间。

民勤有句俗语——“天下都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说的就是沙进人退。那么,如何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在《杭州日报》倡导下,“拯救民勤·绿色传递”的主题活动蓬勃开展,公众捐款植树迄今已13年,种植梭梭已超1万亩,协力筑牢中国西北风沙线上的这个防沙“桥头堡”。

远景之策,就是面对“国际沙”,实施“治沙国际化”。我国绿化治沙有很多成功的做法、经验,期待通过中蒙合作,帮助蒙古国把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变“风吹黄沙飞满天”为“风吹草低见牛羊”。

如果“沙漠”有反义词,那一定是“绿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沙漠当风景看是可以的,但绝不是宜居地;要避免沙漠大规模扬沙侵害人类,那么人类的策略和行动就决不能成为“沙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