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回归 城市更有温度

2023-07-07 08:53:34

“磨剪子嘞,戗菜刀……”记忆里手艺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悠扬高亢,无论是鞋跟断了、车链掉了,还是伞骨折了、手表坏了,在老师傅的巧手下,物件总能焕然一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修小补”摊位似乎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很多人并不愿直接丢弃损坏的物件,总想着修补之后再使用。这样的民生刚需如何解决?

如今,杭州滨江区的不少社区里多了“便民服务站”——“小修小补”进服务站,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便利。这得益于今年3月滨江人大浦沿代表团将微信群里“配钥匙找不到地方”的一句“牢骚话”,变成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在之后的“人大协商日”活动中,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小修小补”连起的“大民生”。同时,该建议被作为今年滨江区人大闭会期间第一号建议,交政府部门办理。

城市治理是门大学问,细微处的落笔,蕴含着保障民生的大智慧。“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生活所需。这类业态,一端连着普通百姓,另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此外,不少“小修小补”从业者在长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渐渐融入社区人际网络,成为搭把手、救个急的“老邻居”。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里“小修小补”摊位,折射寻常巷陌里的烟火人间,体味世相百态中的人情冷暖。

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格局和空间被重塑。道路拓宽了、商圈增多了、楼房建密了,但能提供“小修小补”服务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今年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门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摊点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这样的政策导向,体现出治理的精细与温度。

让“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要注重规范有序。需要形成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范与引导业态发展。对于适合设置在街头巷尾的,可在指定地点划定区域,并出台细致、明确的规范措施;适合在室内的,应有补贴扶持,尽量减少经营者的成本压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与“互联网+”结合,提供升级服务,比如,上线“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市民可通过查阅地图找到距离最近的便民小店等。

民生小事映射社会温度,服务意识体现人文情怀。通过创新治理方式让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兼得、让现代气派和市井气息共存,这或许是保留“小修小补”、推进便民生活圈的深层意义所在。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郑莉娜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