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未来

2023-08-17 09:23:57

8月16日,2023年度未来科学大奖名单公布。“生命科学奖”授予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柴继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周俭民;“物质科学奖”授予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和陈仙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授予Facebook AI研究院科学家何恺明等4人。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创设至今,共评选出35位获奖者。

本届获奖者中,有几个特点很鲜明:

一是持之以恒的合作。西湖大学柴继杰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周俭民研究员,两人在植物免疫领域的研究合作,跨度将近20年。在有关抗植物病虫害方面,他们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就是发现了“抗病小体”,搞清楚了其结构,阐明其抗病虫害的功能。

二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化。本届有多位中青年科学家获奖,出现了一位创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90后”的张祥雨。张祥雨来自旷视研究院,这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包括张祥雨在内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4位获奖者,是因为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使神经网络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他们这项成就,其实是2012年至2016年间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完成的。近来人工智能风起云涌,他们较早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越来越体现出非凡的价值。

三是充分肯定高温超导的研究。“物质科学奖”授予赵忠贤、陈仙辉两位院士,表彰他们“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的开创性贡献”。超导研究领域充满挑战,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研究员在研究高温超导,即使是取得“一颗铺路石”那样的成就,也应得到充分肯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孙剑,是旷视首席科学家,他在2022年6月14日凌晨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5岁。在人工智能领域,孙剑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他拥有超过40项专利,发表了10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他一直全身心投入研究中,长期担负着高强度工作。

对于科学家而言,最基本的有两种品格:一是对科学的热爱,二是难以满足的好奇心。西湖大学的柴继杰,作为一位顶尖科学家,他一路走来,充分验证了这句话。他是从造纸厂走出来的,21岁时从大连轻工业学院造纸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做助理工程师;1994年,他开始读博,进入医学中的晶体学领域;之后,他又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投身植物免疫领域研究……这一路,还真是好奇心与热爱牵引着他不断向前进发。此可谓:持续创新拓展认知边界,非凡科技成就人生价值。

科学研究都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之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是必须的。不久前,韩国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宣布开发出全球首个“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LK-99)”,实现“常温常压超导”。全世界都震动了,当时有人欢呼:“这很可能让人类历史提前到达了‘跃迁点’,如果这次点对了‘科技树’,那么人类就可以冲出地球、奔向宇宙了!”然而,世界上许多团队随后的研究确认,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该项研究属于“实验性假象、一厢情愿的想法和糟糕的判断”。韩国团队也及时宣布论文撤稿。

只要是真正的科研,失败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怕就怕为了项目、经费弄虚作假,弄出一堆“垃圾论文”来应付。

科学向未来,离不开求是创新,而“求是”是“创新”的前提。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