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的文化领导权体现的是在思想文化、道德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核心话语权和关键影响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新时代践行党的文化领导权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到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是坚持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根本要求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识,也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凝聚力和引领力,强调要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
三是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强调要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注重在浸润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中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在实践中注重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使得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真正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四是坚持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要着眼于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让党的主流舆论在信息化条件下更好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为此,要把握新技术的传播规律与态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着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平台更具传播效能。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通过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创新,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持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五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厘清了“魂脉”与“根脉”的辩证关系,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且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要坚持古为今用,不搞厚古薄今,真正践行“两个结合”的新要求,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七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要求,强调要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此,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不断增强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重点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坚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执笔人:沈小勇,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