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流量的双向奔赴
2月28日晚,由余华、苏童携手董宇辉的《收获》专场直播获得1.7亿个赞,最高实时在线超48万人。截至次日零点,2024年《收获》全年杂志与2024年《收获长篇小说》,在4个小时内分别售出7.32万套和1.5万套,成交金额1468万元。就在一个多月前,《人民文学》与梁晓声、蔡崇达在董宇辉直播间里的文学刊物首秀还让人印象深刻。文学主动求新求变之举,显示出文学广泛挖掘寻找读者的能力以及破圈的力度。
可以说,在这个春天,《人民文学》与《收获》的两场直播为整个文学圈带来了“强心剂”——依然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亲近文学、喜欢文学,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等待一本纸质刊物的到来。诚然,时至今日,传统订阅模式下,用户流失几乎是所有文学杂志共同面临的现状。几场直播不能代表传统文学杂志的复兴,但这也让更多人清楚地看见,传统文学直抵读者的力量。
如今,随着传播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文学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在重塑。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相融合,如何以一种更能抵达大众的形式进行传播,成为传统文学所面临的考验。借媒介之力,找到合适渠道,好作品才能更好走近读者。比如《人世间》《三体》《繁花》等,都是乘影视东风、借热点话题,原著变线下热门爆款。正如《收获》主编程永新所言,只要能够把文学好作品、好作家真正送到读者手中,“那我们就有必要去尝试”。
文学与流量的双向奔赴背后是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原创,不断推出与时代匹配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人民文学》和《收获》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刊物的销量,更在于为其他传统出版物、传统艺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互联网赛道开掘出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让文学与广大读者同频共振。走出“深闺”、主动“融合”,拥抱读者、抵达受众,这或许是时代给文学的新机会。
我们相信,流量也许会褪去,但文学的力量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