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侠之大者”
金庸百年,纪念如潮。日前,由嘉兴联动杭州、金华、舟山、衢州、丽水五城举办的金庸诞辰100周年文化交流大会,在一场“赤子心家乡情”主题展中拉开帷幕;在海宁,整修一新的金庸故居如约开放,引来众多缅怀打卡者。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连日来,社交媒体上更是掀起一波波“回忆杀”,无数人深情回忆当年与金庸武侠相遇、相伴的青春往事。导演张纪中则在前述文化交流大会上说:“我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全部都与金庸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有关,是他改变了我艺术生涯的方向。”网络作家六神磊磊则感慨,“(年少时)曾经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看金庸小说”,然而,后来他以推广和解读金庸小说为志业,并获得巨大成功。
金庸生前曾喜欢被人称为“师兄”,他以自身的“侠义”之梦,在小说创作中建构起一个丰盈的侠义世界。但是,金庸的“侠义”又绝非“狭义”之论:或一言不合,挥刀即砍;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日后被广为传诵、借助小说主人公道出的“侠之大者”,是与后半句“为国为民”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以此来观照他的一生历程,也不失为生动注脚。读中学时即逢“抗战”爆发,亲眼目睹家国破碎、家园凋零,于颠沛流离、辗转求学中,自此埋下自强不息、爱国爱家的种子。此后,从早年创办《明报》始,“左手社论,右手武侠”,长达数十年的写作,他从来不是关在书斋中作“天马行空”观,而是紧密联系现实,关注家国时局。及至后来,当国门打开,他在港人中较早到访内地,爱国爱港,情系中华,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晚年,他还欣然受邀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教学、讲演、捐资、助学等,构成他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反哺故里,赤子情深。
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所评价,金庸确乎是“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位卑未敢忘忧国”,胸怀天下,心怜苍生。投射到他的小说创作中,这也正是他所塑造的一众武侠人物能够深深打动人心之处。矢志创新,扎根历史文化养分,拘古却不泥古,将传统侠义精神放大升华到一个较高境界,从而让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一份有关当代年轻人阅读“含金(金庸成分)量”的网络调查显示,在“70后”“80后”人群中,读过金庸小说或看过相关影视剧的比例几乎拉满。“95后”“00后”人群占比分别超九成、接近八成。而据浙江图书馆提供的数据,金庸已经连续3年上榜浙图年度最受读者欢迎作者前5位,其著作位列借阅榜单前10位。网络平台上,由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被不断点击下载观看,并常年保持较高评价。
百年金庸,“侠之大者”,令人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