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 绝知此事要“脚力”
我市社科界百村(社)调查活动日前启动,市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研人员要从‘会场’到‘现场’,从‘声边’到‘身边’,真正要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做真学问。”“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要把论文书写在更加广袤的大地上。”
搞自然科学,实验室很重要。社会科学同样需要实验室,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不是设在大楼里,而是设在现实社会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学术心得之一,是时常留意“街头巷尾”:“街头巷尾的现象一般是小现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释了小现象可以用同一解释推到大现象去。很多很多的小现象,加起来是一个小世界,放而大之,就成为自己的宏观经济学,与学院教的是两回事。”只在书斋中搞学问,自然也能搞出所谓的“学术成果”,但这样的成果一旦拿到现实社会这个大实验室里检验,就必然漏洞百出。
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科学史上的巨人,马克思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就是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他多次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恩格斯的调查研究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全身心投入调查研究的劳动结晶,他用21个月的时间深入工厂、矿山,与工人、医生、教师做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毕生都在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他的学术之路无他,就是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被后世升华为“田野精神”,其学术著作《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我市广大社科工作者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智库”,担负着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的使命,就是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村(社)是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村(社)情是市情的基础。社会科学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面对面与村民交流,可以更好地为认识杭州基层社会、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基层发展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贡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脚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居首位,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来。行过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出大学问、真学问,在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在推动杭州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