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维度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2024-09-12 09:22: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文化领域改革的具体路径、基本要求和重大举措。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抓住新一轮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奋力推进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对标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了文化领域提出的改革任务,持续推进实施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十大行动”。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杭州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之路,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助于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引领力、凝聚力,既能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足,又能反作用于经济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生产力提升。因此,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深入把握文化改革的内涵特点、基本逻辑、具体方法、根本要求,从“六个维度”加以深刻认识。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识形态属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兼具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这是确保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最大压舱石。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人民性立场,始终为人民而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由人民创造,也必定由人民共享。相对于物质需求,文化需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经济越发达,文化需求就越迫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必须立足人民需求,为人民而改,必须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建立健全高度匹配的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流通、消费机制,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文化供给的丰富性、文化流通的便利性、文化消费的优质性和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方法,推进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副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理论武装、精神文明、新闻舆论、网络治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诸多方面,不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敲碎打,也不能是各方面具体工作的大拼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分清轻重缓急,注重系统集成,以科学有效的部署,引领扎实有效的改革。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进改革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了改革举措的鲜明指向性,就是要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两个导向”也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论、方法论、实践论,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旨在着力破解文化领域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这样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奠定坚实的文化条件。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性特点,主动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场景层出不穷,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理念。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加快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变革,已经成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特别是AI人工智能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意识形态和新闻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业已成为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大变量,网络成为新的文化阵地、文化要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才能让最大变量发展为最大增量。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世界性意义,着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化交流始终是夯实民意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主体性,中华文化根植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价值理念。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更加需要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挖掘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创作易于国际传播的文艺产品,搭建易于跨国交流的文化平台,开辟易于全球往来的文旅线路,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赵国青,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李婷,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制图 王璟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