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渚论坛”看文明交流互鉴之美
一双慧眼,目光深邃穿透时空;两道涟漪,相互交叉而互不干扰。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上,源自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论坛官方标志亮相,寓意着“文明之眼、融汇共生”。这双眼见证了各国嘉宾在本届论坛期间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凝聚各国各地区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这双眼还见证着“良渚论坛”在守正创新、交流互鉴中,助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本届“良渚论坛”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嘉宾济济一堂,互相欣赏、彼此尊重、畅所欲言,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美丽的水中之洲,远播和合之音。正如“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共识”所言:“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文学的开放包容和智慧灵动,一起迎接全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蔚为大观启众智,高山流水引知音。文明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更在于互美互鉴,彼此增益,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良渚遗址持续开展“良渚与世界”系列对话活动,通过“何以文明”特展先后走进12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往来,在考古、研究等方面与多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合作。可见,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一个深度交互的过程,既有对其他文明之长的接收吸纳,也有对自身文明之美的传播分享。对于中国而言,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这样的文明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今天的良渚,不只是杭州的、浙江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良渚论坛”这张“国家名片”里,我们看到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现代中国,我们看到世界文明之光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