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糊涂账”必须弄明白
近日,市纪委市监委公布了2024年度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环境等方方面面。其中,在“小区公共收益管理不规范问题专项治理”项目中,全市共摸排住宅小区4810个,摸清公共资产资源2.18万处,资金24.50亿元。
小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一块广告牌、一个停车位、一间门面房、一台快递柜……从摸排结果看,这些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资产资源,积少成多,也能带来一笔极为可观的收益。但由于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业主不关心等原因,一些小区公共收益长期是笔“糊涂账”:收得糊涂、管得糊涂、用得糊涂。虽然法理上“人人皆可监督”,但实施起来却是“谁也说不清楚”。
如何管好小区公共收益这本账,并非一个“小”问题,杭州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好做法。拱墅区的大河宸章小区,早在2016年第一届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初便制定了财务制度。2017年,该小区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审计;2019年,作为全市试点开展公共收益“线上记账”;2022年,又通过“杭州业主卡”向业主进行“线上公示”。在这些探索基础上,拱墅区还尝试推行了“公共会计”“公共审计”等制度,为小区公益收入管理规范化提供了统一、高效的业务支持。“线上+线下、规范+专业、监管+公开”的模式,让业主们对小区账本“了然于胸”,面对小区的大小事,大家也自然更加上心。
依托去年开展的专项治理,不少小区都学到了这些“模范小区”的好经验。公布的成果显示,此次专项治理共在全市指导2775个小区每月在市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记账,鼓励业主通过“杭州业主卡”实时查询、监督,累计接受查询逾1400万人次。专项治理还通过受理投诉举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进行查办,督促4个城区、5个小区开展专项整改,追回3个小区公共收益合计486万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身边的实践,往往能出真知。事实证明,通过盘“家底”、理“账目”、明“细则”,一些小区长期以来的“糊涂账”是可以弄明白,也必须弄明白的。这些小区账本的由“乱”到“治”,本质上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充分实现。通过制度约束、技术赋能、业主参与的“三重奏”,专项治理不仅为小区管理树立了正气,为群众生活引来了清风,更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公正与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