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深度求索” 更要“深度沉浸”

2025-02-21 12:46:52

2月18日深夜,被媒体冠以“AI天才少女”的罗福莉在朋友圈写下了一段充满无奈的文字:“请互联网还我一片安安静静做事的氛围吧!神化一个人的结果就是捧得多高摔得多重……只想安安静静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仅此而已!”这条动态迅速引发热议,在“深度求索”激起全民对科技创新高度关注的当下,如何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保留“深度沉浸”的宝贵空间,已成为关乎创新环境的关键命题。

罗福莉的履历确实亮眼:从北师大保研北大,2019年在国际顶级会议ACL上发表8篇论文,毕业后入职阿里达摩院,主导多语言预训练模型VECO研发,2022年加入幻方量化,参与DeepSeek—V2大模型设计……然而,相较于她寒窗苦读、埋首科研、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经历,自媒体更热衷于给她贴上“95后天才少女”“误打误撞进入计算机专业”“雷军千万年薪挖角”等标签,甚至通过“无差别打扰”其亲友、同学乃至初高中班主任,来制造话题、博得流量、牟取利益。

罗福莉的困扰也并非个案。在社交媒体上,你很容易就能刷到类似“打卡梁文锋老家房子”的短视频。原本宁静的米历岭村,如今已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人聚集在村口直播,令梁文锋亲友不堪其扰。正如罗福莉所说,“充满一堆事实性错误、Low到爆”,而一旦被捧上神坛的个体遭遇挫折,舆论又极易转向“捧杀”。

罗福莉的呼吁,映射了科研工作者对“深度沉浸”的迫切需要。社会期待他们成为聚光灯下的英雄,却忘记了挫折是科研的常态。这既需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定力,更需要“把弯路都走一遍,后人便不用重复试错”的坦然。面对九死一生的创新路,科研工作者需要稳定的支持、包容失败的环境和不被琐事切割的“心流体验”。从“深度求索”以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为主的组织形态看,比关注“天才争夺战”更重要的,是培育让平凡人专注耕耘的土壤。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舆论环境如何更好发挥作用?面对类似困扰,钱钟书先生曾有个“蛋和鸡”的妙喻,被杨绛先生收录在后者的回忆散文集《将饮茶》中:“自从1980年《围城》在国内重印以来,我经常看到钟书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回归理性,自媒体们不妨少谈些“天才”“年薪”,多花点耐心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上,只有用简明流畅的语言诠释科技的迷人之处,才能让大众正确掂量创新这枚“金蛋”的真实分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陈凌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