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非遗传承的浙江实践
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名单日前公布,朱炳仁、陈旭东、陈丽君、林霞、钱利淮、郭艺、曾家快等浙江7人榜上有名,他们当中有的是铜雕大师、越剧名角、非遗保护工作者,有的是古老手工技艺传承人等。无独有偶,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长名单中浙江75人上榜,位列全国第一。
从西子湖畔的铜雕艺术到江南水乡的丝绸织造,从婉转的越剧唱腔到精巧的竹编工艺,浙江非遗传承人以匠心创新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篇章。他们坚守文化根脉,以创新精神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光彩。
试析非遗传承的浙江“密码”,得益于起步早、举措实、力度大。早在2007年6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就已启动实施,浙江也成了全国非遗保护立法的先行者。近年来,浙江仍在密集出台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推动薪火相传。而就在2024年3月,《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印发,更是系统提出对浙江昆曲等58个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加以挖掘整理,以及对茶叶、黄酒、青瓷等十大历史经典产业进行深入挖掘,浙江非遗保护自此又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非遗保护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始终坚守文化本真,勇于创新表达,构建传承生态——在浙江,非遗不断被激发。而这当中,在笔者看来一个最值得称道的做法,就是以“非遗+”来推动更好地传承。一方面,浙江不断让非遗嵌入文旅业发展:现在,当你去到浙江各个城市,随机走进街区、景区、乡村,很容易就能发现越来越多的“非遗+”场景正为各景区、街区等注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非遗让文旅业更可观、可感、可参与,并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为其注入体验式内容;旅游为非遗搭建了更好的传承平台,两者相互赋能、共生共荣。另一方面,非遗被持续推广普及,也在侧面引领着百姓日常生活新方式:在城市街头,各种戏迷角传来古韵新声,热闹非凡;在寻常巷陌,茶瓷书画等越发成为雅好,引领文化追求,无不印证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我浙素称人文渊薮。”一百多年前,清代经学家俞樾作如是言。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旧日生活场景,是先民生活的印记,是器物、技艺与习俗的结晶。保护和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让其融入当下、融入日常,从而让古老技艺焕发全新生机,为文化自信提供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