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生态赋能西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西湖,作为秉承“天人合一”理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出典范,是杭州首个世界遗产,也是杭州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杭州“生态文明之都”的一张金名片,在改善杭州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调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放大西湖的美丽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生态特色亮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西湖生态文明建设
成果丰硕
(一)生态基础牢固构建。一方面,制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完成新一轮《西湖总规(2021—2035)》修订,为西湖生态保护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连续20多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总投入超137亿元,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
(二)生态成果亮点频现。一是全力呵护西湖碧水。完成西湖疏浚、引配水、降氮等工程,建成国内首座微污染地表水降氮工程,西湖年引水1.2亿立方米,通过“六进九出”引配水格局,西湖水“一月一换”,西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水标准。二是全力保护西湖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机制,严控景区建设行为,严把生态保护关,确保美丽景区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三是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加强西湖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开展“新优特”植物“产学研用”。
(三)生态效应深度释放。一方面,突出溢出效应。西湖年接待游客约3000万人次,为杭州城市发展吸引人才、拉动消费等带来强大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突出惠民效应。坚持“还湖于民”理念,持续放大“免费西湖”效应,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大公园。
以美丽生态赋能西湖高质量发展
可提升空间
(一)西湖生态品牌方面。西湖是中国首个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杭州“三世遗”的首个。从西湖的生态品牌价值以及生态领域标志性成果来看,由于西湖“历史文化景观”标签(诗词、传说、古迹)过于突出,使得西湖的水源治理、生物多样性等现代生态价值常会被公众忽视,在辨识度、特色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生态反哺表现方面。西湖因自然山水之美出圈,自2002年免费开放后,带来的溢出效应,为杭州“挣了票子,撑了面子”。但对西湖景区自身而言,免费开放后的游客量大幅提升导致景区各项管理成本增加、刚性支出压力增大。近年来西湖在谋求经济增长方面主动加压、积极作为,但自身造血能力仍然有限,山水之美引来的高客流量对景区的反哺作用还不够强劲。
(三)生态文旅产品方面。生态旅游项目内容形式仍可拓展。大多数市民游客仅把西湖当作世界遗产风光旅游地或是单纯的生态休憩公园,主打“山水观光”,很难真正领略到西湖真正的生态之美。同时,关于西湖的生态文旅产品、生态体验活动可更丰富、有特色。
以美丽生态赋能西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践行“生态西湖”理念,各项工作继续坚持以高品质生态为引领。一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始终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放在西湖保护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守牢西湖自然生态环境红线,以“水、山、林”为本底做优西湖生态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杭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注入绿色动能。二是坚持生态精细管理。积极优化旅游体验,聚焦景区交通、硬件环境等积极开展品质提升工作。用好数智赋能,加大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依托杭州市“生态智卫大场景”和西湖监测管理系统平台,建强西湖生态集成、监测、预警等功能,提高西湖生态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三是崇尚生态文明理念。面向西湖年均3000万的游客量,做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宣扬和普及、教育工作。同时联动公安、细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条例,加大对相关不利于生态发展行为的震慑、惩处力度。
(二)探索“生态经济”产业,走好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一方面,加快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质效。以独特的景区资源、最佳的环境匹配,大力招引税源安全稳定、运营效益好、培育潜质佳的生态产业和企业落户西湖景区,提升生态产业在西湖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另一方面,用好用足“生态流量”经济。借鉴临安青山水库、滨江防洪堤等水利工程开放共享案例,结合西湖当前各景点“冷热不均”现象,深入挖掘西湖冷门景点的生态资源,借助宣传营销等途径,将其打造推介为“生态旅游地”,带动景区门票、旅游项目和“吃住行”消费,带来“经济增量”;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产品为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为景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动力。
(三)加大“生态资源”挖掘,推动西湖全域协同发展。一方面,坚持发挥生态引力作用。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成为市民游客来西湖旅游的强劲吸引力,将西湖的旅游资源与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隐逸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内容紧密结合,联合旅行社、教育机构定制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人文研学等专属旅游服务,推动市民游客从“美景打卡游”变“文化沉浸游”。另一方面,坚持发挥生态亮点作用。把生态作为西湖的热点与各种业态相结合,为西湖“吸睛”。如与文化业态融合,可挖掘历代疏浚西湖、栽桃种梅的历史文章,推出相关主题展览、表演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与文创业态结合,可开发西湖四时风景等特色文创;与亲子业态融合,可打造亲子生态体验、科普课堂等内容。
(作者系市委党校中青二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