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博物馆之城”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位于杭州临平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浙江首座考古博物馆,其“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拍照、流连忘返。而此前不久,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召开,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将博物馆融入城市基因的城市。
从中足以看到,杭州日益以“博物馆之城”姿态展现出的文化魅力。这不仅体现在其多达299家的博物馆数量,以及囊括国有、非国有、乡村(社区)等各类博物馆,更体现在其建设形态与所秉持的理念等方面。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确,试析多年来杭州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探索,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推动“馆城共生”,以此实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正如网友评价:“一厅之内,纵览千年历史;一城之间,触摸文明脉动。”这种共生关系成为杭州的一个鲜明特色:徜徉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工艺类博物馆群落,活态技艺模糊了历史和日常边界;透过南宋御街的复原场景,宋韵文化触手可及;西溪湿地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引领,让游客沉浸式融入自然生态与人文。种种“无围墙”理念,无不将文化展馆变为生活场景。
杭州的实践不仅限于城市中心,更延伸到乡村田野。余杭百丈镇打造“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已建成的特色乡村博物馆集群,让乡土记忆得到现代诠释。走在村落里,当非遗技艺展示与现代审美意趣碰撞,博物馆便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
如今,当日益提升的公众文化需求越发激活“博物馆热”,博物馆该如何实现守正创新?答案仍在于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文化+”“科技+”“博物馆+”“AI+”等。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所言,一座博物馆应成为“科技与人文共舞的舞台”。也不妨以前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为例,其集发掘、研究、保护于一体,以“文化+科技”理念推动,通过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让游客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良渚先民筑城、耕作、制玉等各类生产生活图景,从而让考古过程变得可感可知。
其实,置身AI语境下,对标全球,当下博物馆正在经历的革命,也正应如此。博物馆的功能不仅是文明记忆的保存者,更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使其持续融入当下、融入公众文化生活日常,并借此打开看历史、看世界、看未来的窗口,从而让文化温度触手可及。这理应成为杭州最珍贵的城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