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中拓展“两创”新路径
日前,“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110余位嘉宾齐聚良渚研讨。近年来,良渚古城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开展文明对话。从中,不难感受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卓有成效。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今年,省委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杭州是省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在“文化+”里探机遇、谋发展,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路径。
千年文脉,弦歌不绝。走好“两创”实践之路,要把传承作为前提,以文铸魂筑牢发展底气。杭州是匠心汇聚的高地,良渚先民“高精尖”的玉器微刻技术,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北宋毕昇在杭州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开启了世界印刷史的新篇章……守正续文脉,创新添新彩。杭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让文化展新韵、科技绽华光:借助动态数字投影,南宋德寿宫一砖一瓦在光影间砌筑成型;在杭州国家版本馆沉浸多媒体空间,五代雷峰塔经卷“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人头攒动的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徐徐铺展。数字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历史纵深与数字技术交响,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数字经济之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两张金名片相得益彰,迸发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文化新潮,蓬勃生长。走好“两创”实践之路,要把创新作为关键,以文赋能激活“一池春水”。杭州是诗心汇聚的胜地,西湖天下景,壮观钱江潮,富春山水如画;吴越文化、宋韵文化、明清文化,为湖山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浙江四条诗路中,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在杭州交汇,留下历代无数诗人的芳躅瑶章。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杭州,“文化+旅游”绝非简单叠加,而是焕新升级的密码。如全长2600米的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更有新型文化创意空间、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游客不仅可以“看风景”,还能“观文品史、体验生活”,打开“诗与远方”的更多面,如此“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激发起城市经济活力,也为投资兴业注入澎湃动力。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走好“两创”实践之路,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文润心增进群众福祉。杭州是善心汇聚的福地,白居易、苏轼、杨孟瑛,历代贤太守都以疏浚西湖、造福百姓为要务;苏轼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官办民助医院“安乐坊”,清代胡雪岩与乡绅合作在钱塘江设立义渡……今天的杭州,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之要义在于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打好“文化+民生”这张牌,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百余名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塑造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全国密度最高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面落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读书看展、学艺赏剧。在文化滋养下,我们前行的步伐将更有力量、更见神采。
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杭州以“文化+”,回应“从哪里来”的历史追问,解答“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面向未来,杭州更以昂扬澎湃的文化自信铸“魂”,时代精神的创新表达塑“形”,书写“郁郁乎文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