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牛犊”行遍雪域高原
近日,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牦牛在西藏诞生。这头初生牛犊,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盛国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不仅彰显了杭州创新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为东部科技支援西部发展树立了典范。
科研项目背后,是藏区牧民的愁与盼。作为藏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食物来源,牦牛可谓是牧民最亲密的伙伴,可如今西藏牦牛长得慢了、怀崽难了——据方盛国介绍,近十年来,西藏牦牛体重生长速度下降了8%左右,自然繁殖和受精成功率只有20%多,近三分之二的牦牛供给要从青海、甘肃等地区引进。钻进这个难题,他和团队把之前研究家猫、梅花鹿,繁育熊猫、朱鹮等积累的经验带上了雪域高原。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这支来自杭州的科研团队克服了高原缺氧、实验设备短缺等现实难题,连续攻克了高原物种胚胎冻存解冻及培养、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以牦牛育种领域“0到1”的突破,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更可贵的是,该团队还积极吸纳藏族青年加入研究,吸引青年学者扎根高原,努力将杭州的创新范式深植高原土壤,努力让科技援藏从“输血”变为“造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从钱塘江畔到雪域高原,这场跨越近4000公里的“科技牵手”,彰显了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策源能力,更为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这头创新“牛犊”的分量,不仅记录在实验室的报告中,更书写在牧民们的期盼里。
让创新“牛犊”行遍雪域高原,关键仍在一个“行”字。让克隆牦牛走出实验室,走进藏区牧民的日常生活,仍要克服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难题,把技术“种”在雪域高原,也需要一批批科研团队立足当地、钻进问题、接续奋斗。说到底,创新“牛犊”要行稳致远,就得在雪域大地上踩出实实在在的脚印,靠扎根的人,靠钻研的劲,靠永不止步的科技创新,为当地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