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银幕点亮历史的微光
今夏暑期档,抗战历史影片《南京照相馆》以其厚重的历史质感引发观影热潮。据专业平台预测,这部影片有望成为继《哪吒2》之后,今年又一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国产佳作。然而,比票房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影片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残酷历史。
新华社近期专题报道《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发现始末》,揭开了这段尘封往事。影片中主人公守护历史真相的壮举,正是基于真实人物罗瑾与吴旋的事迹。1938年,年仅十五六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意外发现记录暴行的照片。面对砍头、活埋、奸淫等触目惊心的画面,这个少年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数十张照片,并精选16张装订成册。他在封面绘制滴血的心与刺入的尖刀,落笔一个巨大的“耻”字。这份珍贵的相册在日伪统治下的南京几经辗转,最终由吴旋接力保存,并在抗战胜利后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关键物证。
这是人性光辉的永恒瞬间!历史的微光通过银幕重新照亮当下。1995年,两位已是白发苍苍的当年守护者在南京重逢,半个世纪后的这场会面,让两条平行的人生轨迹因共同守护的历史记忆而交汇。如今,当他们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观众得以通过光影艺术,追溯历史现场,触摸那段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
历史不容遗忘,记忆永不褪色。今日南京长江路车水马龙,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场景原型、昔日的华东照相馆早已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但那些镌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记忆却足以成为永恒。2015年,这本承载着民族苦难的相册随南京大屠杀档案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正如影片所展现的,历史的重量往往由无数普通人的坚守铸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勇气拼尽全力,将真相传递给后人。
谈到抗战历史剧,不得不提到当下这类题材创作中出现的良莠不齐现象。就在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相关管理提示,明令杜绝“抗战神剧”,这正是对这一乱象的及时纠偏。诸如将敌人弱智化、将英雄神格化的幼稚叙事,不仅暴露了创作者对历史的无知,更折射出娱乐至上的浮躁心态。反观《南京照相馆》,其缘何打动人心?这恰恰就在于严谨的创作态度——尊重史实,心怀敬畏,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以微观叙事传递家国情怀。事实上,近年来从《南京!南京!》到《八佰》,再到今夏的《东极岛》等,这类影视佳作迭出,如同一束束穿越时空的光,既照亮历史深处的细节,足以叩击人心;同样也指明了优秀影视创作的方向,激发更多创作者勇于担当、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