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 一座桥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客户端“画说抗战”栏目日前发布《硝烟中的钱塘江大桥》报道,以漫画形式重现这座桥建成、炸毁与复建的历史。这段史实虽广为人知,但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仍令人感慨万千。尤其对杭州而言,钱塘江大桥更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与记忆。
钱塘江大桥与“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密不可分。历史上,在钱塘江上建桥曾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杭州人早年甚至用“要在钱塘江上造桥吗?”来形容事情的艰难。然而,茅以升带领团队以“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创新技术,攻克了流沙厚硬、水流湍急等难题。1937年9月26日,历经925天奋战,钱塘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连接浙赣与沪杭铁路,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现代化桥梁的里程碑。然而,通车仅89天后,为阻挡日寇南下,受命之下这座桥又被茅以升亲手炸毁。桥的命运从诞生之初便与民族存亡交织,悲壮而凛然。
中国人常以“舍生取义”形容牺牲的壮烈,人如此,桥亦然!事实上,早在建设之时,面对战事日益紧张,建设者便在桥墩预留炸药埋放点,这已然为家国大义埋下伏笔。忍痛炸桥后,茅以升悲愤写下誓言:“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践行誓言,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他始终其事,克尽厥责。造桥与修桥,皆显赤子之心;一毁一建,尽展家国情怀。
如今的钱塘江上,一座座新桥如巨龙迭次横卧——从钱江二桥到复兴大桥,从之江大桥到沪杭甬高速钱塘江新建大桥,它们承载着高铁、地铁与高速公路,将“钱塘江上造桥难”的旧闻化为历史。历经近80年风雨的钱塘江大桥(钱江一桥),稳固如初,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望历史,钱塘江大桥从“不可能”中诞生,在战火中涅槃重生,每一道钢梁、每一块基石,都诉说着那一代人的攻坚克难与家国大义。今天,当我们谈论钱塘江大桥,不由缅怀茅以升及那一代建设者、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