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舌尖上的 双标”说不
最近,杭州拱墅区四大商圈发起堂食外卖“同质同标”倡议,目前已有3000余家餐饮单位参与承诺。就在网友们还在交流如何识别“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的无良商家时,一些有远见也有底气的优质商家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为推动餐饮行业“良币驱逐劣币”开了个好头。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向“舌尖上的双标”说不,我们见到的也许不止一纸倡议,而是行业走向规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堂食一个味、外卖一个味”也成了不少消费者共同吐槽的“痛点”。一些看似“精明”的商家更吃准了许多外卖消费者“凑合一顿”的心理,在品质上动起了歪脑筋。食材降级、分量缩水、加工粗糙,甚至是卫生标准打折……这类“双标”操作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侵蚀着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或许在部分商家眼里,这是出于成本控制、流程精简等因素的无奈选择,但“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最终透支的将是品牌信誉与行业生态。
做生意要有长远眼光,更要有勇敢“说不”的底气。拱墅区此次发起的“同质同标”倡议,正是商家们直面行业乱象主动发起的一次反击。统一食材采购、统一工艺流程、明标价格分量、确保信息真实、优化外卖服务、接受社会监督……商家们以标准化的流程对抗“偷工减料”,本质上是以“童叟无欺”驱逐“区别对待”的诚信。这不仅是商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更是维护行业生态健康的自觉。
3000余户商家的郑重承诺令人鼓舞,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倡议只是行动的起点,治理“舌尖上的双标”仍需多方协同、长久发力。监管部门应当强化日常“智慧监管”,着力惩治“双标”行为、定期发布“红黑榜”,提高“双标”的违规成本。平台企业可以用好评价体系,给予“同质同标”承诺商家和守信商家显著标识与流量倾斜,以“算法向善”引导品质提升。广大商家更要自觉摒弃“外卖服务可以缩水”的区别心态与投机心理,让诚信与美味“同时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