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全国首位”彰显民营经济强市之强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度中国民企500强,整体规模持续提升,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公司治理持续完善,社会贡献持续彰显。
2025中国民企500强,杭州市有38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2家,连续23年高居榜首。全国工商联还同步发布了“2025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2025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在这两个榜单上,杭州同样居于首位。三个“全国首位”彰显杭州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之大与民营经济强市之强,也彰显以民营经济为中流砥柱的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折射出杭州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培育上的系统性优势。
杭州民营经济的强劲密码,蕴含在两句通俗而意味隽永的话语中:“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民营经济大市之大,大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民营经济强市之强,强在改革创新,以改革为抓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个“全国首位”的背后,是杭州着力推动的“三个攀升”:力争实现民营经济整体实力、民营经济组织量级、民营经济服务保障能力的攀升;杭州同时提出“三个到位”:坚决把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把应有的服务提供到位、把做出的承诺履行到位。杭州创新创造的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个“全国首位”的背后,是杭州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跃迁。通过“数字转型补贴+智能工厂建设”双轮驱动,杭州民营企业实现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品牌的跨越。例如西子航空,从农机配件生产商转型为全球85%新客机供应商,印证了杭州民企的技术突围能力。此外,蚂蚁科技、网易等数字企业持续领跑服务业榜单,形成“硬科技+软实力”的双引擎格局。
三个“全国首位”的背后,是杭州持续着力生态培育的久久为功,实现金融与人才的双向赋能。今年年初,杭州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场景开放”创新生态叠加优势,其中包括在两个“15%”(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市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推出第三个“15%”(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三个“15%”凸显财政资金的“药引子”作用,就是要把“政府有为”体现到在创新上舍得投入、敢于担当,真正做到“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压减科技投入”;就是要把政府的资金花好、花出效果,整合优化现行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定向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创新力量向关键领域、“卡脖子”领域攻坚。
如果说三个“全国首位”展现的是杭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综合实力,那么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新锐科技企业,展现的就是杭州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头雁担当,以及杭州民营企业“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未来图景。立足当下,杭州要做的就是深刻理解把握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的基本立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和我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5”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