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文化力量
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列为试点。同年,浙江将其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目标。近日,省文物局公布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76家单位入选。至此,浙江已累计建成1000家乡村博物馆,实现市、县全覆盖,涵盖民俗、科普、非遗、特色产业等多种类型,彰显浙江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先行。
“1000座”,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座里程碑!它承载着浙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扎实探索,是一场“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动力。“向下扎根”,即始终根植乡土、立足村落,深耕地方文化土壤。这些博物馆或依托古建筑修缮,或结合非遗工坊、传统村落、特色产业等而建,甚至展品也多来自村民捐赠,不追求宏大奢华,却真实、质朴、有温度,成为可触摸的村庄史、可体验的民风民俗,也让走进浙江乡村者都能借此迅速触摸其历史肌理与灵魂。
“向上生长”,则体现在运营理念、功能拓展与当代价值的持续创新上。乡村博物馆不是静态的陈列室,而是活的文化现场。它们既是基层精神家园和文化灯塔,也是非遗传承、教育研学、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主题展览、手工体验、乡土课程、数字展示等形式,老技艺、老故事、老物件“活”了起来,走出深闺、走入生活、走向未来。
以杭州为例,乡村博物馆建设被嵌入“博物馆之城”整体规划,与国有博物馆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在临平塘栖、萧山进化、余杭瓶窑百丈等地初步形成乡村博物馆群落。通过深入开展研学活动、精心开发旅游线路,农文旅正深度融合,其叠加放大效应正日益显现。
当然,建好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维护好、运营好、使用好,让其真正“活”在乡村、服务乡村、带动乡村。要持续强化文化服务功能,打造凝聚乡愁、唤醒记忆、启迪未来的精神共同体;同时,深挖特色、活态利用,避免“千馆一面”;尤其要应对长期运营的挑战,避免“门可罗雀”,在提升展陈专业性与互动性、吸引年轻一代参与等方面下功夫;重中之重,是建在乡土更要融入乡土,在运营维护中不断发挥老村民、老居民的文化话语权,始终以“馆”促“产”,带动非遗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更多村民参与讲解、展陈互动,实现活态传承,使文化可及、可感、可亲。
持续凝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文化动力,我们还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乡村博物馆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激发文化自信与自觉,使其真正成为传承历史、滋养心灵、促进共富的重要文化引擎,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