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治理到新质环境 杭州城乡景观生态系统发展与展望

2025-09-25 09:04:35

金秋时节,杭州再次迎来世界的目光,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这里召开。这不仅是一次国际生态文明盛会,更是杭州向世界呈上的一份生态系统建设“答卷”。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之为起点,杭州此后的城乡景观生态系统建设实现了关键性跨越,实现了从以污染控制、绿地增量和环境修复为主的传统“绿色治理”阶段,向动态平衡、万物共生、智能治理的“新质环境”构建的迭代。

历程回溯

杭州城乡景观生态系统的四段演进

第一阶段:基础治理与创伤修复(20世纪末-2005年)。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杭州同样面临着工业污染、水体恶化、生态空间被侵占等“城市病”。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基础治理”与“创伤修复”。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为标志,杭州开启了大规模环境整治行动,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搬迁工厂等铁腕措施,使西湖水质和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也同步推进。这一阶段的治理模式为后续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品质提升与品牌塑造(2005年-2016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杭州的生态建设思路从“治污”转向“提质”,生态逐步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西湖和京杭大运河相继成功申遗,标志着杭州的生态资源被赋予了世界级的文化价值。以筹备G20杭州峰会为契机,城市基础设施、滨水空间、山体林相得到系统性美化与提升。此时的杭州,开始有意识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美学和国际形象,打造“人间天堂”的现代品牌。

第三阶段:系统融合与网络构建(2016年-2024年)。杭州的生态建设进入系统化、网络化的新阶段。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杭州作为核心实践区备受瞩目。这一阶段,“绿道”建设全面铺开,孤立的公园、湖泊、山体等串联形成覆盖全域的蓝绿生态网络,2024年绿道总长已超4800公里,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同时,杭州通过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发展“锁边”,构建了稳固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第四阶段:共生发展与新质环境(2025年-未来)。在坚实的生态网络之上,杭州正着力构建人与万物共生的“新质环境”,其核心理念是从“为人建绿”升维至“为万物营城”,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繁荣置于核心位置。与2005年相比,杭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提升45.3%,达到696种,并发现了新物种“华东林猬”。而为野生动物建设迁徙通道、为候鸟预留栖息地等“生物基础设施”的前瞻性探索,将更深刻地定义杭州作为一座“共生城市”的未来形态。

三个层级

构建全域覆盖的立体生态框架

宏观层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调控。杭州依托其“山、水、湖、城、江”共融的自然地理格局,以钱塘江为生态主轴,西部群山为生态屏障,西湖、西溪、千岛湖等为核心节点,构建了“两山夹一江,众水汇一城”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不仅保障了城市的水源安全和空气质量,更在区域气候调节、提升碳汇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宏观生态系统。

中观层面:分区组团的特色生物圈营造。杭州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化地营造各具特色的生物圈:(1)西部山区以天目山、千岛湖等为核心,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聚焦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水源涵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中心城区围绕西湖、大运河、西溪湿地,致力于生态与文化、旅游、生活的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的城市文化生态客厅;(3)东部沿江及平原地区则聚焦滨江生态廊道修复、韧性城市建设与都市循环农业发展,平衡高强度开发与高水平生态保护。

微观层面:“最后一公里”的蓝绿基建渗透。杭州着力推动蓝绿基础设施的“末梢渗透”,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民生福祉的“最后一公里”衔接。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接近16平方米,主城区绿道线密度达1.5公里/平方公里。此外,至2035年将新增社区公园800处以上,让市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些被精心修复的邻里小河、城市里的“口袋公园”“袖珍森林”,共同构成了高密度建成区内的“都市野趣”空间,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三大创新

走向共生未来的“杭州之道”

创新一:共同体治理——多部门协同与全民参与。杭州的生态建设超越了单一部门的职能范畴,形成了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同体治理模式。规划、林水、环保、城管、文旅等多部门紧密协同,将生态目标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民间河长”“社区公园主理人”等制度创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市民不再只是生态环境的享用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这种“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内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与文化自觉,为其注入了久久为功的动力。

创新二:数字赋能——从经验治理到智能治理。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为生态治理注入了强大的数字动能。以“城市大脑”为核心,杭州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生态保护的“神经末梢”,构建起覆盖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全要素的“生态数字驾驶舱”。这使得治理方式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从事后应对、分散管理,向事前预警、系统协同转变,极大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创新三:文化驱动——重大事件引领能级跃升。杭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其“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文化。从西湖申遗到G20峰会,再到杭州亚运会,每一次承办重大国际活动,都成为一次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式升级的宝贵契机。这些事件不仅带来了国际化的标准和视野,更凝聚了全城共识,推动了一大批高水平生态工程的落地。这种“事件引领、迭代升级”的发展模式,使得杭州的景观生态品质伴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而不断超越,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从生态修复到覆盖全域的蓝绿网络,再到万物共生的“新质环境”,杭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特大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其“四段式”演进、“三层面”框架与“三创新”治理之道,揭示了城乡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杭州的故事,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难题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解答,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邬轶群,浙大城市学院讲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朱晓青 邬轶群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