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关键是机制探索——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四有”法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建立优质文化服务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举措。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满足了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基层人民群众接触到以往难得一见的高水平音乐会、舞剧、话剧与文艺汇演,也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获得感。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核心在于机制探索。从现实情况来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仍面临多方面难题:其一,部分输送的优质文艺资源与基层群众的喜好不符,“不合胃口”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二,基层文化阵地在现代化、精细化、专业化建设上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优质文化资源的演出需求,尤其是舞台演出所需的背景道具、升降舞台及各类灯光设备,“供需矛盾” 突出;其三,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往往耗费较高,如何实现常态化、持续化推进并打造特色品牌,仍需进一步探索。
在我担任文化特派员期间,曾组织、策划并执行过一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文艺演出。正是这次实践,让我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探索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机制探索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化、结构化的工作,关键在于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寻求各方的最大公约数。基于此,我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实践经验总结为 “四有”工作法则。
“四有”法则之一:老百姓有需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位于杭州市北部,紧邻杭州绕城高速,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在此租住,街道的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流动变迁紧密相连。一方面,外来人口为仁和街道带来了充足的人口红利,推动租房经济、夜市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外来人口也给当地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我开展工作的首要考量。
通过前期走访调研,我决定为当地群众送去一场专业的阶段性小品演出。选择小品形式,核心是为了“接地气”——我希望这些作品围绕城乡融合主题,聚焦家长里短,充满生活烟火气,能够真正贴近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
“四有”法则之二:街道有场地。对于舞台演出而言,场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令人意外的是,在居民小区中心,恰好有一座现代化的小型影剧院。这座影剧院是仁和街道综合体的组成部分,平日里主要用于送电影下乡和街道会议,整体使用率较低。将演出地点设在这里,无疑是“天赐的便利”。
经过深入考察发现,除大型舞台道具装卸存在困难外,这座影剧院基本能满足小型舞台演出的需求。这次基层文艺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开展文化工作,要充分盘活现有空间资源,相比新建阵地,高效利用已有场地更为重要。
“四有”法则之三:学院有需求。作为办学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肩负着浙江省委的重托,承担着将产教融合案例转化为实践路径的重要使命。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校内的大戏排练虽能积累经验,但始终缺乏与真实观众的互动检验。只有走进社会,才能真正了解观众、读懂观众、赢得观众。
为实现“贴近观众”的目标,此次演出的小品均经过精心筹备,紧密结合仁和街道的实际情况与城乡融合特色,在“接地气”中传递“烟火气”。许多作品由师生共同创作,聚焦外卖小哥、小区保安、邻居大妈等普通群体的生活琐事。正是这些平凡日常,既传递了人间温暖,也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四有”法则之四:资金有保障,践行“花小钱办大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往往需投入较多资金,因此必须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以此次演出为例,在筹备阶段,我们就详细测算各项可能产生的费用,坚决削减不必要开支。演出实施过程中,剧组人员统一食用盒饭工作餐;演员的化妆用品、服饰均由学生自行携带;为便于统一管理学生,我们取消了住宿安排,协调大巴实现当日往返接送。
为确保演出质量,舞台灯光调试、道具场景布置等工作均由团队亲力亲为。除演出学生外,剧务、摄影摄像、总导演、主持人等岗位均由师生共同承担。凭借细致的成本控制,我们以极低的投入呈现了一场专业水准的高质量舞台演出。看着台下座无虚席,团队成员的心中满是欣慰。
借助“四有”法则,这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文艺演出得以成功举办,也让我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重在机制探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机制的核心是整合与平衡,只有让各方利益得到兼顾,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制度才能实现长效运行。以本次演出为例,若未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创作“接地气”的作品,而是选择学院排练的莎士比亚、赖声川经典剧目,即便演出水准再高,也难以满足村民需求,最终只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若仁和街道没有这座现代化小型影剧院,再好的创意也无法以理想的艺术形式呈现;若高校缺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文化服务便会陷入“空转”;若前期未做好充分调研与成本规划,资金保障便难以落地,“花小钱办大事”无从谈起,合作也难以持续,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自然无法长效运行。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从“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到“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路径,也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攻克的关键课题。
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的这场文艺演出中,我们以“四有”法则探索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实现路径。那一晚,望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深切感受到文化特派员肩负的使命——真正将“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让优质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持续生长。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