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故宫才是“活”的故宫
2025年10月10日,在世界的目光中,故宫这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院,迎来百岁生日。
瓯永固杯等稀世国宝,生动展现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徐徐铺陈一幅“换了人间”的百年画卷。
回望历史,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宫”是遗产,“院”是守护。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博物院,她在近代变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更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她历经抗战烽火,见证开国大典,亲历时代沧桑,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新时代的见证。
百年守护,核心在精神。抗战时期文物“南迁北归”,历时十年,行程万里,无数守护者以生命守护国宝,使中华文脉得以延续。此后,一代代故宫人视文物如生命,扎根深厚文化土壤,以百年诚敬,弦歌不辍,守正创新。这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守护,更是对文明精神的传承。
故宫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故宫的“活力”,首在其“公”——早在1929年,创建人李煜瀛便提出,要使故宫成为“完全美满”的文化机构。此后,故宫之“公”,更在于始终牢记使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激发内在生命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其丰盈内涵持续夯实、不断拓展。它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真正成为“人民的故宫”。
故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世界文化遗产,再到世纪大修持续推进,故宫的每一步都扎实稳健。她早已超越古建筑与文物收藏的简单范畴,成为“故宫学”的研究对象——一个集古建、文物、非遗于一体的文化整体。她所展现的,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卓越实践,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从“一生必去一次”的向往,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的共鸣;从“故宫文创”频频出圈,到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从红墙黄瓦的四季之美,到“数字故宫”打破时空界限——人民用脚步与目光投票,表达对这座文化宝库的挚爱与期待,同时也吸引全球游客来此打卡、探寻,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百年故宫正焕发新的生机。一院之变,映照一国之路;文物传承,永续文明之光。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故宫必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书写属于人民、走向世界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