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向农而行”推动富民兴村发展步伐

2025-10-17 11:15:33

数字技术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富民兴村的重要动能。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城乡地理隔阂与信息壁垒,加速了要素流动,持续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杭州,是全国数字经济高地。2025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围绕‘富民’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这给新形势下数字技术赋能富民兴村实践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三农”深度融合,需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构建兼具前瞻性与实效性的科学推进体系。

系统部署:以可持续思维夯实数字基建底座

提升“数字+治理”乡村善治水平是基础。数字技术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拓宽参与渠道,让政策触达更精准、民意反馈更畅通。要坚持治理为人民的效能导向和价值坐标,既要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奔波,通过智能平台集成社保、医疗等便民服务,也要以数字技术畅通民意直通车,让村民“云端”参与决策监督。同时应警惕将平台堆砌当“智慧化”,把设施铺陈作“数字化”,反而加重基层负担的“数字悬浮”现象。唯有聚焦群众需求的实效,才能让数字治理真正成为强城兴村的智慧杠杆。

深化“数字+场景”乡村创新应用是核心。数字“向农而行”带动富民兴村,需以产业为基,将数字技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深度嵌入乡村生产流通场景。例如在生产端,通过数字技术重塑智慧农业链条。智能设备通过前馈与反馈控制,实现播种、施肥等环节自动化;数字成像与光谱分析嵌入加工环节,构建标准化品控体系,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校准设备参数。在流通端,通过数字技术打通产销壁垒。

引育留用:以乡土情怀激活数字人才动能

筑牢乡土情感纽带是前提。围绕“富民”打开“强城兴村”新格局,需要数字人才“向农而行”的专业化支撑。需通过复兴非遗、打造乡村IP等创新手段,唤醒青年乡土认同;重塑农民职业价值,将乡村打造成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

完善留才保障机制是关键。留才配套机制需聚焦生活品质提升,如开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绿色通道,增强乡村吸引力。如余杭区径山镇通过“政策激励+产业孵化+服务保障”模式,构建了青年人才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致力于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乡村人才“聚引留”。

搭建成长进阶平台是支撑。依托乡村数字产业项目,为人才提供参与智慧农业、电商运营等实战机会;通过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与行业交流,助其紧跟技术前沿。

多元协同:以创新生态释放数字技术效能

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是动力源。进一步凝聚“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研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合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发挥市场要素配置作用是突破口。针对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需求不足问题,需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数字+”转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电商巨头、科技企业、数字普惠金融下沉乡村,通过市场竞争催生数字农业服务商、乡村直播MCN等创新主体,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富民”“强城兴村”目标。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增效剂。在推广数字育种、智慧农场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运营新场景,更好破解传统农业中灾害监测等难点。

未来,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中的可持续应用,将助推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治理效能、拓宽富民路径,绘就“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富阳区委党校教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蔡艳婷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