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赤子之心最动人‌

2025-10-20 09:36:12

古人论人生至高境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杨振宁以百年人生,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他以科学探索立功,以文明互鉴立言,以家国情怀立德,其生命轨迹恰如他深研的规范场论,在时空变换中保持对称与守恒,映照出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杨振宁的“立功”,当然首先在于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杨振宁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今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仍在验证其理论的余响,这便是“立功”的永恒性——它超越了时代,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漫漫长夜。

杨振宁的“立言”,远不止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更在于他成为东西方科学文明的特殊桥梁。早在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之际,他毅然踏上归国之旅,成为首位访华的知名华裔科学家。1973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接见,与他进行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谈。这次破冰之旅,开启了他持续半个世纪推动中美科教交流的使命。他敏锐地把握历史机遇,以特殊身份穿梭于中美之间。上世纪70年代,他多次访华,将西方最新的科学进展引入封闭已久的中国学界。晚年他全职回归清华,着力培养新一代中国物理学家。他的“立言”,是跨越物理与人文的对话,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智慧纽带。

杨振宁的“立德”,体现在他始终如一的价值观与人格魅力中,尤其体现在他始终心系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在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杨振宁这样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他始终铭记着父亲的叮咛:“有生应感国恩宏。”他在《父亲和我》一文中回忆,父亲去世后,挚友熊秉明来信安慰他说:“虽然你父亲已经过世了,但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杨振宁接着写道:“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正因为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才始终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离家万里依然心系故国。1971年9月,杨振宁在美国高校的一次演讲中讲述其归国见闻:“在我居住的旅馆房间里面,悬挂有毛主席作的一首诗。在朝夕相对的两个星期中,我对其中的两句感到特别的欣赏,这大概是因为我认为这两句折射出今日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雄心和渴望。这两句诗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身在盛典现场的杨振宁又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那一辈中国知识分子:“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天!”

赤子之心最动人,这也是杨振宁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在《九十述怀》中自述:“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这里的“光”,绝非仅止于他一生中获得的各种巨大的荣耀,更包括他自身从人格到事业放射出的精神之光、使命之光、奋斗之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翟春阳‌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