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梗”与“雅言”之间 守护思考的深度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因一段课间交流视频而博得一片点赞。当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词,她直指这是“语言偷懒”,警示长此以往,“优美的语言被覆盖,成语、谚语、歇后语都不会用了”。她期盼学生能说出“文明、优美、生动”的中国话,寄语他们“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
类似情形也曾出现在重庆某中学:有学生以“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被历史老师当场严肃纠正。两起事件形式虽异,却共同揭示一个现实课题——在“梗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如何守护语言的纯正,守护思考的深度?
值得称道的是,前述视频中江西这位老师并未采用刻板说教,而是从日常对话切入,循循善诱,将表达问题提升至文化认同与语言美感的高度。此举不仅彰显教育自觉,更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微言”中显大义。
为何此类“课堂引导”屡屡引发广泛共鸣?这绝非小题大做。其一,它触及社会对网络“烂梗”侵蚀语言质量的普遍忧虑。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近七成受访者担心青少年因滥用“梗”而丧失规范表达能力。其二,青少年正处于语言与思维塑造的关键期,易受网络表达影响,却难以察觉其背后潜藏的“词穷”与思维惰性。更有甚者,部分低俗“烂梗”还可能扭曲其价值观。
当然,我们并非全盘否定网络用语。语言贵在流动与更新,如“新质生产力”“内卷”等词近年被收录辞书,正是汉语生命力的体现。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表达的“泛梗化”——当“yyds”取代精准赞美,“emo”囊括所有情绪,“绝绝子”成为万能感叹,语言的丰富层次在“梗表达”的滥用中可能被消解,甚而导致思维趋于浅薄。
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语言观,需从日常细节入手。教师于此责无旁贷。正如视频中那位老师所言:“我不希望这一代被那些网络上的‘梗’给盖住了……像被绳子掐住了脖子一样。”因此,当她顺势启发学生用“我势在必得”“我充满信心”替代“包的”“666”,在对比中彰显雅言之美,也于无形中夯实文化根基。
回望传统,古人在语言锤炼上的精益求精,早已为我们树立典范。贾岛“推敲”典故的流传,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著,体现的正是对语言与思想契合的极致追求。置身网络时代语境,精准掌握“热梗”与“雅言”的边界,每一次对表达的“及时引导”有如春风化雨,都是对孩子们思考深度与精神成长的真切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