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伪健康”的标签
“无糖”“儿童专用”……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的增加,类似的标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食品的标签上。不过,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标注往往存在巨大的误导,比如所谓“无糖”仅仅只是没有蔗糖,但很可能含有果葡糖浆等糖分以及代糖。
大众的健康意识提升了,愿意为更健康的食品支付溢价,这是好事,本来可以促进食品企业提升质量,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不过,有的食品企业玩起了文字游戏。就拿“无糖”这个概念来说,消费者希望吃到不含任何糖分及代糖的食品,但是一些企业宣称的“无糖”,只是没有蔗糖,但却添加了甜味剂。又如有的企业在包装上印着大大的“零添加”字样,让人以为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但实际上,“零添加”的大字下面还印着“零添加香精、色素”,这意味着含有防腐剂等成分。很明显,这样的做法是故意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
企业在食品标签上“装糊涂”,危害很大。那些选择“无糖”等健康食品的消费者,很可能存在某些疾病隐患,如果被这些虚假的健康食品误导,弄不好会引发新的健康风险。更进一步看,如果企业的“套路”太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将会动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利局面。
食品标签上出现了这么多不实标注,并不只是诚信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均对食品标签的标注有着明确规定,要求企业不得误导消费者。今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使用“无”“不含”等词汇时,对应成分含量必须为“0”;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一方面,确立科学明晰的食品标注规则,阻止虚假宣传、模糊概念等行为。另一方面,要对故意误导消费者的企业依法处罚,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真正健康的食品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