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社会宣传
 
西湖区数字赋能让春茶更香
2022-03-17 08:30

昨日清晨,在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满目青翠的茶山深处生机勃勃,经过春雨和阳光的滋润,茶树顶端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三三两两的茶农头顶帽子,腰挎竹篓,聚集在半山腰到山顶的位置,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今年第一波龙井春茶。

龙坞茶山上

“龙井43”零星开采

“近几日气温回升快,今年的龙井43已开始冒芽。”茶农李世良说,“后天才是该品种正式开采的日子,今天已有不少村民开始零星采摘。”

“我们按照西湖龙井的标准只采‘两叶一芽’,一般就采到清明前。”在茶山上浸润半辈子的李世良,去年夺得西湖区“炒茶王”称号,对制茶要求极高。

“茶株品种固然重要,但西湖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质土壤是无法复刻的。”李世良说,为了一口上好的明前茶,每一环节他都追求极致,“要施有机肥、酷暑要防晒、枝条及时剪,一年到头哪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狭长的山道上,清晨5点摸着天光出门采茶的村民仇大姐步履匆匆往家赶,挎着的竹篓里是刚采摘下的鲜叶,“接近20摄氏度的天气最适合出芽,不及时采就太浪费了!”

记者从西湖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采摘周期主要取决于后期天气变化,低温可能延长采摘周期,快速升温则有可能缩短采摘周期。

今年采茶

严格执行常态化防疫管理

按照市里的要求,西湖区将于3月18日正式全面开采龙井43。届时,如何做好采茶工的疫情防控工作?

记者了解到,从外地来西湖区的采茶工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到达后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和签署防疫承诺书,并严格遵守疫情常态化管理要求,才可开展采茶工作。

据了解,目前已有来自安徽的8名采茶工投入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的采茶工作中。“疫情防控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他们到杨家牌楼的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我们就给他们分两批进行了核酸检测,并和雇主一起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党委委员杨明祖说。

由于疫情,今年防疫政策相对严格,部分采茶工尚持观望态度。目前转塘、留下等街道已在积极与采茶工经纪人联系,并大力宣传杭州疫情防控成效,动员采茶工来西湖区采茶。

“采茶就这么几天黄金时间,除了居民自己联系外,街道社区也在辖区内积极进行人员借调,帮忙联系周边单位和其他茶园,让茶农们相互帮助,顺利开采。”杨明祖透露。

智慧生态茶园迭代升级

还会组织线上拍卖

“龙井43率先开采,再过几天群体种也将陆续开始采摘。西湖区西湖龙井茶茶农协会负责人商建农告诉记者。

据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科科长邵向晖介绍,为落实西湖龙井品牌综合保护工作,西湖区近年来坚定不移地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去年,西湖区茶叶总产量为430.2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1亿元。

借数字化改革的东风,西湖区实现了对168平方公里保护基地内的所有茶农和茶企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据了解,“西湖龙井智慧生态茶园”应用如今迭代升级成了“西湖龙井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这个项目我们仍在努力推进中,要解决消费端、生产端、服务端、治理端存在已久的痛点难点,实现茶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商建农说。

前不久,西湖区还整合阿里拍卖平台等优秀资源,探索春茶预售线上拍卖这一形式,进一步推进西湖龙井茶交易数字化。在这场西湖龙井春茶预售拍卖活动中,西湖区西湖龙井茶茶农协会共拍出30斤西湖龙井茶、40斤青叶原料,总价值达44万元,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樊生华的西湖龙井茶最终落槌价高达59800元/斤,大大提升了西湖龙井品牌影响力。

记者从西湖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上次预售拍卖效果很好,这次在春茶开采后,还要做好拍品交付工作,并且计划开展现货拍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杨宇宙 李林峰 章佳英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桐庐三条“亚运大道” 实现“颜值”大提升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雕琢亚运城市细节 “国际滨”启动街区“微更新”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浙里建”第二批应用场景上线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武林广场东、西人行通道焕然一新 西湖区五个亚运场馆周边将大变样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杭州路桥交出“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答卷
· 刘捷:扎紧防控笼子 决胜社区清零 以坚决有力措施尽快扑灭本轮疫情
· 浙江举行第一百零六场疫情防控发布会 余杭疫情总体得到控制
· 杭州出台指引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 杭州市民政局发布提示:疫情期间“白事”从简
· 【中国新时代 杭州新亚运】杭州亚运会电竞馆首次亮灯
千岛湖茶开始大面积采摘
花团锦簇迎亚运
茶芽萌发 长势喜人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