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意见公开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杭州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体安排,市委宣传部编制了《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现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宝贵意见建议。
您可以通过电子邮箱(hzswxcbghzqyj@163.com)反馈意见。
征集截止日期为2021年7月15日。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2021年7月6日
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二〇二一年七月
目录
一、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总抓手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二)进入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思路
三、“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实践工程
(二)实施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引领工程
(三)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厚植工程
(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文化创造工程
(五)实施新时代文艺繁荣和精品铸造工程
(六)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工程
(七)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推进工程
(八)实施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打造工程
(九)实施数智赋能文化发展创新工程
(十)实施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锻造工程
四、“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全面领导
(二)深化体制改革
(三)强化财政保障
(四)健全政策法规
(五)推进考核激励
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八、九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根据《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总抓手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文化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重要决策部署,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1.思想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坚决扛起浙江“三个地”和“重要窗口”省会城市理论工作的使命担当,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以下地方学习平台成功上线,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凸显。成立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八八战略’在杭州实践”“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课题研究。理论宣传与品牌创建扎实有效,“三分钟理论快讲”“好声音宣讲团”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学习型城市”奖章。
2.主流舆论引导有力有效。重大主题宣传声势强劲,精心策划推出G20杭州峰会、“喜迎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报道。媒体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以市级媒体集团为龙头、县级融媒体中心为支撑的现代传播网络建设成效明显。覆盖全市的政务发布矩阵传播影响力持续增强。舆情工作室模式获中宣部肯定,社会舆情信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3.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出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杭州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巩固提升社区文化家园、爱国主义红色公交专线、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等文明实践品牌。持续开展“最美杭州人”系列选树活动,“最美”群像日益壮大,“最美现象”成为社会风尚和杭州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不断拓展,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日趋完善,“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加速形成。
4.文化名城底蕴更为丰厚。打造世界遗产群落步伐加快,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杭州成为拥有三大世界遗产的城市。文物保护工作系统化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环境整治、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严州古城保护开发等重点工程卓有成效。“讲文物故事”系列宣传活动被国家文物局肯定为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传播的“杭州模式”。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有力,“杭州刺绣”等24个非遗项目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居全省第一。
5.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健全,全市所有区县(市)全部通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省级和市级标准认定,具有全国领先、杭州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批重点文化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500人以上规模行政村全覆盖,“杭州书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亮点。创新推出基层“文化管家”服务模式,文化惠民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6.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杭州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项、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9项,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网络文学研究院影响力持续放大,“之江编剧村”建设稳步推进。“最忆是杭州”、雅加达亚运会“杭州时间”、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演出广受好评,南宋文化节、钱塘江文化节、大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影响扩大。
7.文化产业发展迭代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稳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08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285亿元,企业规模化率、产业利润率等多项指标列全国首位。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五大行业优势凸显。以之江文化产业带为代表的产业平台引擎作用持续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办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杭州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成为全国首个海外常设文化产业交流窗口,并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入选全球 15 个“旅游最佳实践6样本”城市,进入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百强行列,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杭州。
8.国际传播能力有效提升。以杭州“外宣厨房”为平台,构建了涵盖杭州英语广播节目、双语电视节目、英文报、英文网、外宣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外宣共享平台、新闻英文客户端等在内的“1+N”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遴选并命名了首批12个对外交流人文体验点和5个海外交流基地。成功举办亚洲美食节、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论坛、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等重大活动。杭州与维罗纳等国际友城的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
9.文化人才工作成效明显。出台《杭州市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18—2022》等文化人才专项政策,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等人才发现工程,40余位文化名家入驻杭州。“十三五”末,全市文化人才总量达74.75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万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及中宣部“四个一批”等人才23人,省“特级专家”、省“151”工程、省“五个一批”“万人计划”等人才44人。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目标,杭州文化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主流舆论凝聚力和引领力还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世界名城的目标定位还有差距,展示杭州城市形象的大型公共文化配套和城市文化地标还相对缺乏,文化艺术精品原创能力还不够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均等不充分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文化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文化领域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二)进入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以及即将迎来的亚运盛会赋予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新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机遇。首先,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对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文化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充分挖掘利用杭州文化资源,对接好国家重大战略,高水平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杭州必须谋划的时代课题。其次,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目标对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是面向“杭州2035”的目标取向,精心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先进文化,供给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全面推动物质精神共富,已成为当前文化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第三,国内外局势变化和新发展格局要求对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考验。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凝聚人心,另一方面要咬定城市发展目标,积极争取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第四,数智时代的新科技运用为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技术迅速普及与应用深刻改变着文化生产与传播格局,杭州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提高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领跑者。
二、“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始终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关于“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高水平构建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彰显国际水准、东方魅力、中国特色、江南韵味的杭州文化繁荣兴盛之路,全力打造与“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相匹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省会城市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为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定力、政治定力。
——坚持人民中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彰显共同富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红色根脉激励人们共同奋斗,以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力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坚持重点驱动和协调发展并重,坚持联动协同与开放共享并重,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注重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工作,全力推动大杭州文化一体化建设,全面构建杭州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体系。
——坚持全球视野。立足全球坐标,以更高标准和国际视野谋划杭州文化改革发展。借鉴世界名城的文化建设经验,不断厚植文化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东方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文化魅力。不断搭建更多对外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探路、多闯关、多破题。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文化管理制度体系,有效破除制约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坚持文化改革与守正创新相统一,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文化发展与文化改革相互促进的新路径。广泛调动各类文化创新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文化改革发展的更强合力。
——坚持数智赋能。聚焦“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数字赋能和现代化”改革特征,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和数字化手段牵引宣传文化领域场景设计和优化,推动文化传承、文化事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普及,运用新技术探索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推出文化服务和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三)目标与思路
到2025年,推动以文化人、以文铸城、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焦“一个目标”,突出“六大重点”,实施“十大工程”(简称“1610”行动),推动杭州文化改革发展实现系统性重塑和历史性跨越,推动城市人文气质整体提升,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新形象。
聚焦“一个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名城建设工程,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城市新魅力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全面提高,基本建成底蕴深厚、古今辉映、幸福宜居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
突出“六大重点”:一是聚焦理论创新、文化地标、大数据体系、精品创作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打响文化领域的杭州品牌。二是围绕媒体融合、权威发布、对外宣传、网络治理等方面创新传播渠道,搭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宣传平台,塑造文化阵地新态势。三是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品牌带动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力的文化产业重点平台。四是在深化改革中探路破题,推动一批重大文化改革试点项目,着力破解文艺院团活力激发和媒体深度融合等问题,深化国有文化单位内部机制和宣传文化领域群团组织等改革。五是创新推出系统性文化人才支持政策,重点引进、培养一批紧缺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着力培育文化人才新生力量,激发各类文化人才创新活力。六是丰富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提升文化惠民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共同富裕的文化示范高地。
实施“十大工程”: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实践工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塑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实践“标杆城市”;实施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引领工程,和睦友爱、守望相助、彼此温暖成为根植城市的价值认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厚植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好“世界遗产群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文化创造工程,加快完善文化地标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国领先;实施新时代文艺繁荣和精品铸造工程,推出一批具有杭州标识度的优秀文艺作品,确保精品创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工程,不断增强融媒体覆盖广度、厚度、精度,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全媒体矩阵;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推进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和“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打造工程,面向海外讲好“杭州故事”和拓展“朋友圈”,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实施数智赋能文化发展创新工程,高水平推进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打响“数智杭宣”品牌;实施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锻造工程,通过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健全服务等举措,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人才发展高地。
到2035年,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示范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新魅力更加充分,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下坚实基础。杭州文化发展改革取得系统性、标志性、突破性成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高标准建成以精神富有、品质生活为底色的杭州美好家园,中华文明圣地、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实践工程
1.全面加强新时代理论武装。健全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中心组巡听旁听制度、党委(党组)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完善学习督导制度和评价标准。深入开展“我在之江江畔学党史”等专题理论学习活动。用好“五四”宪法诞生地、下姜村等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好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推行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上党课制度,创新开展媒体理论传播、宣讲品牌打造、宣讲名师培育、宣讲平台整合四大行动。重点打造“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三分钟理论快讲(升级版)”“网络潮课”“百支宣讲团、千名宣讲员”等基层宣讲品牌,深化青少年思想理论引领。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理论宣讲体系,创建3至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理论宣讲品牌。做优做强“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打造引领学习的重要窗口,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2.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研究为主线,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再学习、再领悟、再落实。精心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杭州实践”“共同富裕看杭州”等重大课题研究,推出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加强与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深化央地合作研究机制,注重从多角度、多方位收集、挖掘、提炼,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杭州实践的新经验、新创造。组织编著《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研究(杭州卷)》,积极推进“从‘之江新语’看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杭州实践”等课题研究,开展“四个一流”的研究阐释,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成果。
3.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充分发挥杭州社科智库和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实施“杭州‘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工程,对杭州市域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各领域“十四五”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推动一流社科智库建设,努力建成4至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社科智库。发挥社科智库作用,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组织社科理论界开展推进数字化改革等重点课题研究。深化新时代城市人文精神讨论,组织开展杭州精神谱系系列研究。实施新时代杭州文化研究工程,建立杭州文化软实力研究基地。深入发掘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推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学术成果,加强杭州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的外译工作。创新推进社科理论大众化,深化社科普及活动,加强基层社科基地建设,发挥好社科学会的社会服务功能。改革人文社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转化评价机制。
专栏1 重点工作与项目
1.打造理论宣讲品牌。策划“学史爱党、学史爱国”等专题理论宣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落细。以“青春力量”“先锋少年”杭州宣讲团为主品牌,深化打造“三分钟理论快讲”青春版、少儿版。组织“理论宣讲大赛”“微党课大赛”“微视频大赛”等品牌赛事,实现以赛促讲、以赛练兵、以赛育人,培育更多“金牌宣讲员”“金牌宣讲团”。实施理论宣传阵地品牌建设工程,加强《杭州日报》“学与思”理论专版、杭州电视台“钱塘论坛”电视理论专栏等理论阵地建设。
2.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统筹利用全市红色资源,建立杭州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据库,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品牌化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协同联动,打造一批精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教育(研学)基地。大力弘扬红巷精神、千鹤妇女精神、南堡精神、钱塘江围垦精神、弄潮儿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奋斗精神。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杭州的足迹,创新杭州红色文化宣传,推出系列丛书,开展文艺创作,打造若干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十四五”时期,打造2至3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杭州红色文化品牌。
3.建强“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打造理论学习品牌栏目,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理论宣传宣讲,引领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学习。巩固扩大供稿矩阵建设,以特色栏目、优质稿件和创新活动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文明之都的独特韵味,生动呈现创新活力之城和幸福标杆城市的别样精彩。助推媒体深度融合,打响“学习强国”地方学习平台示范品牌。
(二)实施全国文明城市示范提升工程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体系化。贯彻落实《杭州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杭州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法规。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深化拓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利用好各类宣传阵地,提升新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当代杭州人的共同价值观,激发新老杭州人的自豪感,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杭州人”意识,形成开放包容、勇于革新的城市品格。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两新”群体、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推动第二课堂场馆形成“一馆一品牌”。加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不断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2.打造公民文明素养提升的杭州范例。修订完善《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化社会文明创建工程。持续擦亮“最美杭州人”品牌,深入开展道德典型学习宣传实践,推动形成“人人争当最美,处处尊崇最美”的杭州风尚。实施“亚运城市文明共建行动”,做好赛会期间服务保障、氛围营造、文明宣传、环境创建等工作,打造“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等品牌活动。塑造诚信文化,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道德银行”“诚信积分”“诚信档案”建设。到“十四五”末,社会诚信度测评分达96%以上。在全杭州推进“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创新实施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深化“礼让斑马线”“喇叭不乱鸣”“文明一米线”等文明实践,拓展“雷锋广场”“孝心车位”“杭州好邻居”等载体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市民科学素质。
3.提升杭州全域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推动文明创建从城区向乡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从风景向全景跃迁,促进文明创建全域化、全民化、全程化。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实现市域文明创建“满堂红”。立足“提升新水平、树立新标杆”,力争成为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打造覆盖全市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夯实基层文明创建基础。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区县(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全覆盖。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评定表彰、礼遇优待等激励保障机制。
专栏2重点工作与项目
1.深化拓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大研究、大弘扬活动。推动主题实践与学习型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等重大活动相结合,让主题实践常办常新。不断放大“最美杭州人”道德示范引领效应,健全培育选树机制,优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行业最美等“最美杭州人”典型类别,构建发现、培育、选树到表彰、宣传、褒奖全链条的工作机制和评价标准。完善对道德模范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礼遇机制。
2.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以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为方向,充分展示示范引领力,广泛发挥区域辐射力,切实打造国际影响力,不断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基层基础,持续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积极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3.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深化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杭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验,扩大文明实践社会影响,组织先进典型推选活动,努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杭州样本”走向全省、全国。到“十四五”末,实现区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
4.开展“新时代文明生活”系列行动。(1)志愿服务提升专项行动。以亚运会为契机,开展“亚运文明志愿行动”,制定《杭州市志愿服务礼遇办法》,重点打造功能完备的志愿服务体系。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全联通,平台注册人数不低于常住人口的30%,实现文明创建主体全部纳入。(2)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切实治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和突出问题。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深化家风家训建设。(3)“文明有礼杭州人”专项行动。围绕交通文明意识、餐饮文明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窗口行业文明服务意识、社区文明意识等重点方面展开专项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公益广告宣传。到“十四五”末,力争培育出2至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文明品牌。
(三)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厚植工程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杭州标杆。加快打造凸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世界文化遗产群落,高水平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提升其作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打造中国城市文明起源的典型样本。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建设国际运河文化示范城市。深入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加快实现“双西合璧、精彩蝶变”。做好西泠印社孤山保护和金石篆刻传承发展工程。切实加强钱塘江古海塘、南宋皇城遗址、新登古城墙、天目窑址等重大项目的系统保护与申遗工作,推进跨湖桥遗址、德寿宫遗址、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洞霄宫等遗址保护工程。加快建设南宋博物院和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成立“宋韵与文明互鉴研究基地”,办好“两宋”论坛,构建南宋文化保护传承传播体系。修订完善《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强大杭州考古工作。深化“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广“拯救老屋”行动,做好古镇古村、历史街区、古代书院、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讲好杭州故事”之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纂出版传播工程,充分挖掘杭州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创新推动老字号转型升级,活化振兴历史经典产业。
2.加快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杭州样本。制定实施《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条例》,创新完善多层次非遗名录体系,规范项目认定和管理制度,强化保护传承效果评估。擦亮“人类非遗”金名片,持续实施国家非遗影像工程,建好各类非遗传承展示基地,加强各级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非遗融入生产生活。深化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做好金石篆刻、丝绸、茶叶、瓷器、玉器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擦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金名片,健全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注重绝技绝活的代际传承,完善非遗传承人研修传习计划和代际传承发展机制。建设非遗研究传承基地和网络传习所,推进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持续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典籍、民间民俗以及口述史的整理、研究、阐释、出版工作。
3.打造彰显杭州辨识度的“博物馆之城”。统筹规划全市域博物馆布局,打造富有杭州特色的博物馆群落,加快推进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杭州博物院、南宋博物院、京杭大运河博物院、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良渚博物院、杭州西湖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名馆特色,打造5至7家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中枢”。探索建立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主题文化博物馆,提升一批历史名人博物馆或陈列馆、纪念馆。做强做优区县(市)博物馆,推动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特色博物馆建设,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合作,全面提升展陈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杭城迹忆”文物遗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博物馆制度改革,加大人财物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激励,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专栏3 重点工作与项目
1.高标准建设良渚国家文化公园。深化实施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科学实施良渚古城遗址综合保护二期、良渚博物院二期综合体等重点项目,科学谋划良渚文化艺术长廊建设。持续释放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效应,把瓶窑、良渚区块建设成为良渚文化传承利用的核心地块,打造良渚古城遗址文化产业、文旅融合IP 群。
2.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实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运河生态艺术岛六大项目,努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展示标识。依托大运河骨干河道,立足大运河文化资源,构建“一轴两翼串四区、十园多点联多线”的空间格局,推动大运河杭州段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示范样板。
3.加快实现“双西合璧、精彩蝶变”。做深做透“显山露水”文章,制定西湖、西溪湿地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将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推广到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作之中,推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打造以“双西学”为核心的东方美学标识体系。大力发展宋韵流芳、爱情诗路、苏风流韵、北街梦寻、忠义传奇、金石魅力六大文化项目。
4.加快建设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推进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综合保护工程,加快德寿宫遗址保护工程暨南宋博物院建设,打造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南宋古都文化组团”。加强宋韵文化、南宋文化发掘研究,完成南宋文化丛书编纂与出版。创作南宋主题文艺精品,创新南宋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办好南宋文化节。打造“宋韵时尚周、宋韵百味品、宋韵诗词咏、宋韵演艺秀、宋韵工坊学”系列活动,加强宋韵文化的国内国际传播力度,使之成为代表杭州和浙江的中华文化品牌。
5.提升中国动漫博物馆平台能级。深入实施学术化、智慧化、国际化“三化提升行动”,整合国内外产学研优质资源,推进征藏、展陈、研究、教育、传播等业务协同创新发展。加强与动漫专业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动漫研究新型智库,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智慧展陈、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建设智慧博物馆。谋划建设国际展厅,加强与全球各地的交流合作,打造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动漫外展品牌。
6.精心做好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和传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杭州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突出“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编纂要求,高质量推出1部专著10个系列100余册图书精品。重点提炼杭州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步推出可听书籍、短视频等衍生产品,并在海外推出外文版,依托全媒体和自媒体形成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使之成为老少咸宜的热门读物和文化产业的IP宝库。
(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文化创造工程
1.打造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示范高地。制定实施《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和《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标准(2021-2025)》,落实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加快杭州未来文化中心和杭州音乐厅建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爱情文化之窗”、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杭州群众文化中心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施布局,优化提升杭州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功能和水平。积极推进之江文化中心、浙江音乐厅新馆、浙江社科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落户杭州。统筹市域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一体化建设,按照“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标准,高质量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定一级站(含)以上标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 100%。创新和推广未来社区文化服务模式,引领基层文化服务迭代升级。优化布局“杭州书房”“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向社会化、专业化、均等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推广“文化管家”等基层文化服务模式,推行农村文化礼堂智慧化服务,完善星级社区文化家园评定管理机制,落实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宣传委员专职负责制,健全行政村宣传文化员财政补助机制。
2.打造高品质文化惠民窗口。加快提升全市人均文化设施面积、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水平。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出“文化保障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文化企业补贴等方式保障居民享受演艺、健身、广电等优质文化服务,推动有条件的科技馆、非国有文化场馆、企业文化空间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我演你秀”等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升级,支持话剧、歌舞剧、音乐会、传统戏曲等艺术形态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办好杭州国际戏剧节、杭州国际音乐节、南宋文化节、钱塘江文化节、大运河文化节、“西湖之春”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创新打造“市民日”“良渚日”“西湖日”等凸显杭州特色的群众性文化节庆。常态化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等活动,培育3至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深化开展艺术振兴乡村计划,建设乡村“三团三社”文艺团队,加大基层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建立民营文艺院团扶持机制,搭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戏台”。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区,办好未来健康展、全市健康毅行、中医药养生文化节等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努力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一场两馆”(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区县(市)全覆盖、百姓健身房中心镇街全覆盖。鼓励和引导电子竞技健康发展,持续办好“智圣”智力运动会,建立健全智力运动人才培养体系。
3.培育美好文化生活新消费。建立多样化的公共艺术空间、休闲文化空间,设置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项目,推动幸福示范标杆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以城市“微更新”理念营造更多标志性文化生活场景,培育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悦读空间,支持街道街区艺术展、街头艺术表演。举办文化消费季、消费节、促消费惠民活动,推动音乐演出、场馆展览等线下文化产品向线上迁移,鼓励发展直播带货、“云旅游”“云看展”等新消费模式,创新满足群众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和场景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建设一批夜间文化消费载体,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特色商业街区等延长营业时间,不断完善城市夜间体验消费的空间格局。
专栏4重点工作与项目
1.高规格推进文化地标建设。加快推进杭州未来文化中心(杭州美术馆、杭州博物馆新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新馆、杭州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文化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大运河世界文化遗址公园、德寿官遗址公园、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建德千鹤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杭州市民公园、未来科技城文化中心、萧山市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
2.打造文化惠民示范样本。完成市、区县(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以及品牌活动的联动共享,开展老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扩容以及升级工程。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利用,继续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继续推进杭州书房、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
3.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广“文化管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创新成果,持续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内容建设。实现社区文化家园覆盖率达80%以上,修订星级社区文化家园评定标准,完善城市星级社区文化家园的评定和管理机制。壮大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实现长效管理,选树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工作典型。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提高政府购买、活动补贴、非遗传承人补贴等经费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展开评估和监督,将考评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
5.打造、提升特色文化街区。提升现有文化街区的功能,推动湖滨步行街、清河坊等特色街区的文化功能升级。按照主题打造、错位发展、体现特色的原则,编制《杭州市特色文化街区总体提升规划》,突出世界遗产类街区、宋韵文化街区、艺术与文化创意街区等不同类型街区的打造,努力展示杭州记忆、杭州味道、浪漫之都等文化主题。“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10个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化街区。
(五)实施新时代文艺繁荣和精品铸造工程
1.打造“杭产文艺精品高地”。紧扣建党百年、亚运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题材、当代现实题材、本土文化题材文艺创作,精心开展“讴歌新时代”主题创作,讲好杭州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故事。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实施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扶持代表国家精神高度的文艺创作,持续推出“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力争打造2至3部具有鲜明杭州标识的现象级文艺作品,保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传承弘扬西泠文化精神,光大品牌、做强产业、繁荣艺术,打造“中国国际印学之都”。重视网络文艺发展,探索建立全国网络文学评价系统,打造“中国网络文艺之都”。全面推进美术书法艺术振兴,系统开展艺术研究、艺术普及,打响杭州美术书法金名片。不断做强摄影、戏剧、曲艺、影视、音乐、金石篆刻等高地高峰和文化品牌,推动更多优秀作品在杭州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努力打造文艺兴盛的“百花园”。落实好《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设立重大主题创作专项资金,加大对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艺作品的扶持与奖励。提高文艺创作、评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多元主体共同繁荣文艺创作。
2.培育提升“文艺杭军”品牌。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充分发挥“之江编剧村”“中国网络作家村”等文艺原创人才聚集地的平台作用,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吸引国内外优秀文艺人才来杭创业或开办工作室。发挥好已聘“杭州文艺顾问”的作用,实施好杭州文艺名家回归计划,吸引更多名家大师写杭州、唱杭州、演杭州。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其量身打造人才成长计划。探索新时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师徒制相结合的文艺人才培养方式,搞好传帮带。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为龙头,建好之江国际数字文化艺术走廊。加快杭州艺术学校迁扩建项目建设,建好本土文艺人才培育基地。持续办好文艺骨干培训、文艺采风等文化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培养人才。搭建文艺人才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士交流平台,为文艺创作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政策与渠道支持。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关心关怀力度,着力解决其在创作、生活上的突出困难。
3.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和文艺群团组织改革。按照“把方向、活机制、保基本、促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快推进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杭州文广集团负责落实、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分年度制定“一团一策”考核办法,推动形成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完善财政、人事、收入分配等各项政策,深化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十四五”期间,争取1家以上市属国有文艺院团进入全国重点艺术院团名录,各院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达标率达到100%。以“群众化、社会化、品牌化”为导向,不断完善文艺群团组织体系、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全面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大众性。加强组织审批、业务指导和年检监督,着力解决文艺群团组织内部结构、功能定位、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5
1.培育“文艺高地·杭城精品”。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亚运会等重大主题,策划创作一批主旋律题材作品,努力争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实施“文艺作品创先争优”工程,落实优秀文艺激励政策,重点扶植一批能反映杭州文化、讲述杭州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优化完善文艺精品扶持机制与奖励力度,不断推出具有冲击国家级奖项潜力的精品力作。
2.打响“中国网络文艺之都”。持续发挥杭州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做强“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和网络文学研究院等知名品牌,探索设立网络文学指标体系并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指数。推动网络文学向游戏、影视产业转化,推出一批优秀的动漫游戏、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推动杭州网络文艺事业走向全面繁荣。
3.建设“中国演艺之都”。放大“演艺之都”品牌效应,重点发展音乐、戏剧、曲艺、原创舞台艺术等演艺产业,做强杭州国际戏剧节、杭州国际音乐节等优秀演艺品牌。推动演艺场馆建设,在综合体、城市街区中布局演艺空间,打造若干个不同主题、针对不同类型受众的演艺集聚区。重点引入一批话剧、歌舞剧及脱口秀等受市场欢迎的演艺项目,鼓励杭州本地优秀剧目走向市场,制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4.打造“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名城”。大力推进美术、书法、摄影等重大主题创作项目,创作更多弘扬中国精神、体现杭州特色的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的“百年华诞百花向阳”诗书画印摄影系列展等活动,办好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杭州市民摄影节、两宋(开封·杭州)书画联展等重大艺术交流展示活动。
(六)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工程
1.提升主流舆论影响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策划系列专题专栏、重点报道、理论文章、言论评论和新媒体作品,做到及时宣传、精准解读、充分呈现、全媒传播。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2022年杭州亚运会、党的二十大、“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做好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等重点工作宣传报道。精心创作反映教育、科技、法治、农业、文化、体育等领域发展重大主题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优化内容制作与输出能力,面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深化“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民意直通车”“今日关注”等经典栏目建设,探索推出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创新栏目。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创新新时代新闻发布模式,打造一支专业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2.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坚守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主阵地,做大做强市级传统主流媒体。统筹各类网络传输资源,扩大融媒体覆盖广度、厚度和精度,探索一体化融合传播模式,形成无缝覆盖、精准传播、高频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及时发出杭州声音、讲好杭州故事、展示杭州形象。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推广微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县级媒体融合评价体系。强化媒体融合支撑体系,实现与城市大脑双向赋能,参与数字化改革。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构建市区一体化移动新媒体矩阵。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鼓励和推动知名编辑记者、评论员、主持人、播音员到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打造有影响力的网络账号。
3.打造“清朗”网络空间。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依法治网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依法管网、依法治网、依法办网,打造多措并举、多元共治的依法管网治网工作模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格局。深入开展“清朗”“扫黄打非”“网络虚假信息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化属地网站平台、自媒体账号、APP基本信息数据库,夯实智慧管网基础。完善网上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深化网上舆情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打造网上正能量传播品牌。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保护和管理,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6
1. 推进市属媒体平台提升项目。推动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在媒体融合体制机制、队伍阵地、技术服务、产品创新等各方面有突破。不断深化媒体融合和城市大脑“双向赋能”场景建设,推进“新闻直达”和服务赋能。全力推进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项目建设,以大平台、新业态、新技术带动全市媒体融合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市域媒体融合一体化建设,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推动微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通主流舆论阵地“最后一公里”。
2.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品牌建设。开展主流媒体矩阵建设,推进传统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广播电视、无线数字电视在平台、渠道、内容、运营等领域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发展策略,提升主流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运营及传播能力。建立与新媒体头部平台合作机制,提高“重要窗口”传播的到达率、点赞率、黏合率。着力打造以“新闻+互动”为特色的“橙柿互动”APP等新媒体品牌,不断提升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3.推进杭州正能量网络传播。组织“杭州市网络正能量精品”“年度杭州最具影响力网络公益项目”评选,开展“争做杭城好网民”等活动,优化“善城杭州志”“在杭州遇见美好”等正能量传播品牌。组织市网络文化协会成员单位,联合“西湖朋友圈”杭州自媒体联盟以及“西湖汇”网络公益联盟成员,联动策划打造线下公益活动和线上正能量产品。
(七)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推进工程
1.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新引擎。高水平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产业带,打造驱动全市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横向”和“纵向”引擎。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申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打造一批政策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引领发展的“国字号”文化产业平台。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以上,总产出突破1万亿元,文化产业总实力和产业贡献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强的行业引领力和创新创造力。全市基本形成创新驱动、优势突出、代表先进文化生产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2.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做大做强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优势行业,鼓励发展数字艺术、数字展览、数字创意、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和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产业活动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国际化水平。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在设计研发、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等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驱动产业快速发展,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与新科技信息技术的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增强文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3.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激发先进文化理念在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结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2.0版,着力解决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性问题。实施杭州市重点文化企业、数字文化示范企业认定计划,开展“文创新势力”“文创青云榜”评选活动,推动文化企业上市,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领军企业。实施新一轮文化企业梯队培养计划,办好文创企业新锐人才、领军人才等系列人才项目,加快提升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层次和水平。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文化产业倾斜,促进文化资产评估和文化产权交易。
4.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培育一批文旅融合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文旅消费项目。用好长三角区域各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高质量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动杭州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全力做好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等诗路文化带的文化资源发掘和推广工作。做强“江南绝色·吴越经典”文旅品牌,将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丝绸文化、青瓷文化、茶叶文化、中医药文化、金石篆刻文化等推广到全世界,将“全球旗袍日”“杭州奇妙夜”“宋韵杭式生活节”等打造成知名文旅IP。深入实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加快“名城名镇名村、名湖名江名山”黄金旅游线建设。持续培育“非遗+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出呈现东方文化美学特色的“中国风”“最江南”“杭州韵”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园等多种业态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推动“江河湖”文化资源与夜景、夜生活有机融合,打响“忆江南·夜杭州”特色夜游品牌。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7
1.高标准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强化“文化+互联网”理念,加快资源要素、创新能力、政策环境和产业平台集聚提升,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影视产业基地、艺创设计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树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和文化驱动产业转型的全国性典范。
2.建好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产业带。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优势,融入“文化+”和创新发展理念,聚焦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旅游、数字文化等领域,打造兼具世遗文化风韵和文化创意魅力的文化产业发展带。
3.构建文化产业平台发展体系。建好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萧山园区、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建好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较强示范力的文化企业总部项目。认定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创新推进数字文化社区建设。
4. 提升全域旅游的文化体验。提升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杭州段、南宋皇城、湘湖等城市景区旅游的文化体验度,加快做好大城北、三江汇等新区块文化和旅游布局规划,做强千岛湖、青山湖、新安江、天目山等山水湖泊度假旅游区以及梅城、新登、新叶等古镇古村文化体验区建设。对接长三角区域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巨型文化和旅游休闲综合体。
5.培育一批文旅融合优质IP。建立市级文旅IP资源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创建一批、认定一批”的梯次推进工作机制,开展全市文旅融合IP项目普查,做好项目等级评估。到“十四五”末,争取培育和认定50至60个文旅融合标志性IP。引导文旅IP运营主体加强对其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意识,提升设计创造、开发运用、管理保护等能力。在各类重要活动、节庆会展、主题推介中,加强对文旅IP的宣传推广,真正发挥出文化和旅游IP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八)实施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打造工程
1.以亚运会为契机做好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紧紧抓住“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开展“杭州欢迎你”系列活动,制作“亚运文化地图”,在国外重要媒体和社交网站加强城市文化形象推广,组织各类媒体深度体验杭州城市发展与亚运轨迹,推广城市亚运品牌。深化“1+N”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建设,办好杭州英语广播节目、双语电视节目、英文报、外宣共享平台,提升外宣官方海外社交账号“韵味杭州”传播水平,优化中国杭州英文网。健全文化交流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国际传播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命名和重点培育13至15个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对外讲好杭州的历史文化故事、创新文化故事、生态文化故事、生活文化故事,推出“第三只眼看杭州”“外国人在杭州”等国际传播项目。聚焦建党百年,对外宣介杭州发展成就和目标蓝图,展示杭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动实践。
2.创新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坚持“杭州韵味、国际表达”,整理遴选一批具有鲜明标识性的杭州文化符号,高水平实施杭州优秀文化外译项目。创新智能移动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培育一批专业化、分众化、个性化的“文化网红”帐号,打造杭州网络传播出海联盟。积极参加“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等国家级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深入实施“新杭线”文创品牌国内外巡展计划。实施典范友城创建项目,深入推进杭州与维罗纳城市文化交流、爱情文化周活动、“世界爱情文化之窗”建设,打响“中国爱情之都”品牌。建立“旅游+”国际营销体系,实现海外市场的精准营销,组织好“杭式”生活等主题事件营销。加强文化单位海外巡演力度,探索创作适合海外传播的文艺精品。
3.提升杭州国际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鼓励杭州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承担政府对外文化项目,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做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扩大文化出口规模,不断提高文化出口占比。鼓励文化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大力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文化跨境电商发展,拓展网上网下文化贸易渠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茶文化博览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杭州国际音乐节、杭州国际戏剧节、中国国际棋(智力)文化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参加重大国际文化节展。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8
1.打响“亚运杭州”江南文化品牌。深度挖掘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西溪文化等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好有分量有影响的标识性文化活动,积极推广文物典籍、书画戏曲、中医中药、丝绸、茶叶、金石篆刻等代表性项目,拍摄多语种海外宣传片,面向全球招募政要、明星(体育、演艺)、知名学者、媒体人员等公众人物,从不同视角讲述“杭州亚运故事”,提升“韵味杭州”的亚运独特表达,打造一批承载杭州文化走向国际的闪亮名片。
2.构建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持续深化“1+N”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建设,积极发挥杭州外宣官方海外社交账号、英语广播节目、双语电视节目、英文报、英文网、外宣共享平台(“韵味杭州”移动客户端)、杭州新闻英文客户端等对外宣传平台作用,全天候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平台向世界展示新时代杭州形象。注重整合民间外宣力量,借助侨胞、留学生加大海外宣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传播。精心打造“当代‘马可·波罗’打卡杭州”和“外国人在杭州”(In Hangzhou)系列短视频栏目,培育国际传播使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好杭州故事。
3.建设海外文化阵地。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布局重点,深化杭州文创海外中心建设,办好“杭州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杭州意大利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推动“西泠学堂”在境外布点,探索利用国内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加强文化交流的新机制新路径,用好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杭州图书馆、杭州中华文化学院等文化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协作网络,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4.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用好重点文化产业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文化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国家、省、市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鼓励文创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公司和机构,推进“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扩大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培育和扶植一批具备国际市场运作能力的文化推广机构。
5.深化境外友好城市文化交流。深化同友好城市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杭州文化走向世界。以“中国爱情之都”品牌打造为引领,巩固与意大利维罗纳老城的文化交流往来。以亚运会为契机,组织智力运动世界城市交流活动,推动与爱知、名古屋、雅加达等即将举办或曾举办亚运会的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强化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友好关系,点对点开展杭州与英国诺丁汉、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的交流合作。
(九)实施数智赋能文化发展创新工程
1.建好“数智杭宣”系统。深入贯彻全市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和全省宣文系统智融工程建设方案,精准对接全市“数智杭州”总门户和省委宣传部“文智大脑”平台,全力推动“数智杭宣”系统上线、更新与推广。按照“1+2+N”的总体架构,建好1芯(宣传文化数据中心)、2端(治理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平台和数字驾驶舱,服务端-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企业服务平台)、N个场景(杭城资讯、身边文化圈、文明志愿、小小宣讲家、文创助力码、影院剧场等10余个应用场景),力争实现全市文化资源一屏展示、文化场馆预约一键直达、文化志愿服务一码共享、文化传播内容一库整合等多项功能。到“十四五”末,实现“数智杭宣”系统全市顺畅通联、文化领域在线应用场景基本覆盖。
2.构建“智汇迭代”应用模块。依托浙政钉、浙里办,建好整体智治、数字文化政务、新闻宣传和舆情导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明实践六大应用模块。构建全市宣传文化整体智治综合应用体系,推动宣传文化领域重大任务和核心业务数字化,构建整体智治绩效评估体系,建好整体智治模块。推进数字政务服务综合集成,深化行政监管数字化建设,构建文化领域“一件事”服务新场景,推进文化市场数字执法综合应用,建好数字文化政务模块。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应用,打造数字文化场馆矩阵,完善农村文化礼堂智慧服务系统,建好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模块。建立媒体集成及监管平台,建设重大主题报道和发布智治系统,建立健全舆情导控智治体系,建好新闻宣传和舆情导控模块。建立文化产业动态库,推动文化企业数字赋能,建好数字文化产业模块。推进志愿服务数智化,建立文明实践热力图和文明创建综合智慧系统,建好数字文明实践模块。
3.建立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运用系统观念,从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各方面破解宣传文化数字化改革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探索构建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对标全市数字化改革工作节点和相关工作部署,实施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动态台账。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识,不断提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数字化业务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加强宣文系统工作、重点领域网络安全防范网络,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制度体系。完善量化评价体系,全面建立起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改革任务目标量化、执行推进量化、效果评估量化、嵌入式展开量化,加快构建核心业务考核评价指数测评体系,打通信息反馈和沟通协调渠道。推进系统迭代升级,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需求分析、功能测试,保障改革稳步突进。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9
1.系统推进“数智杭宣”建设。立足理论学习、文化发展、文明创建等主要领域,打通各级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和市民群众间的数据通道。在治理端,提炼、分析各项数据指标,实现数据一屏展示、资源一屏调度、消息一屏发送、信息一屏查询等功能,有效提升部门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在服务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基础性改变、智慧化提升,充分整合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和文化企业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2.创新“身边文化圈”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策源地优势,通过“一码进入”“一图展示”“一舱集成”“一体调度”,打造面向全市的“身边文化圈”,推动全市文明实践和文化活动资源共享、流程再造,实现精准服务、以文惠民。整合市级层面理论宣讲队伍、阵地,各级各类文体展馆场地,特色文化文艺资源,志愿服务活动等动态信息,推动跨部门协同、数字化整合、智慧化应用,打造形成资源统筹集中、参与快捷便利、匹配精准有效、评估实时有效的15分钟“身边文化圈”。
3.开展区县(市)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工作。结合全市13个区县(市)工作实践,创新推动宣文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上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云中心”、拱墅区“文明帮帮码”志愿服务场景、西湖区“文明大脑”综合数字平台、滨江区“高新味道”文化数智服务云平台、萧山区文明城市数智平台、余杭区清朗网络智治平台、临平区“依法治网”平台、钱塘区“文产云”数智平台、富阳区“富春风尚汇”应用场景、临安区文明程度指数热力图、桐庐县“文明桐行”(复兴少年宫)数字化平台、淳安县文明城市创建智管平台、建德市乡村德治“美好账本”。
4.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智慧服务应用。依托省“礼堂家”农村文化礼堂应用,整合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电子地图、智慧文化云等数字资源,拓展信息发布、广播摄像、视频监控等功能,提供服务点单、精准配送、数字化内容供给、信息互动、智慧管理等服务,探索建立效能指数,实现全市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建设、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
(十)实施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锻造工程
1.壮大各领域文化人才队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文化人才队伍。立足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引进一批文化领域紧缺人才和骨干力量,注重引进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创新“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柔性集聚国内外高端智力。依托全球引才“521”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钱江特聘专家计划等,开辟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顶级人才、海外智力引进力度。采取保障事业编制、灵活薪酬、住房补贴、柔性合作等多种措施,健全以才引才、机会引才、活动引才、赛事引才等立体化人才引进体系。优化完善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青少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新苗培养计划等专项计划,用足用好专项经费,为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街道、社区、村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效应的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队伍、业余文化队伍,大力扶植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镇(街道)文化馆员、文化志愿者等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做好网络主播、智力运动选手等新型人才评定、扶植与激励等工作。
2.健全文化人才发展平台体系。以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为龙头、省市“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各领域人才培育项目为支撑,创新建立全方位文化人才选育体系。借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模式,依托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将之江国际数字文化艺术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文化人才集聚地。依托国家、省、市文化重点项目,认定一批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培育一批文化人才活动品牌、培训品牌、赛事品牌、机构品牌,为文化人才打造多样化实践成长平台。深化与知名院校及境内外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的协调合作,搭建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等人才发展平台,为一线文化工作者创造更多专业素养提升渠道。建设覆盖全面、全市共享的文化人才资源库,打造人才服务、培养、交流信息化平台。
3.增强文化人才服务能力。加快制定《杭州市文化人才认定标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全市相关人才培养、引进的整体工作之中,促进全市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一体化建设。整合专业机构及平台资源,动态掌握全市文化人才队伍状况,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培养,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研究制定高端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实行动态更新,对我市急需引进的文化人才门类、标准、享受政策作出细则规定,提高全市文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政策,重点表彰和奖励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文化工作者、文化类大赛奖项获得者以及文化类创新、发明、专利等。做好信息员、讲解员、网络达人及其他新兴行业人才的服务培训,健全职级评定、奖励、保障等配套机制,破除体制外文化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加强人才状况调研,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排忧解难。开展人才走访慰问活动,为老文化人、老艺术家提供更多生活与创作保障。
重点工作与项目:专栏10
1.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至“十四五”末,力争全市文化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左右,全市文化领军人物达到150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万名,文化专业人才储备20万名。放大“杭州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等载体的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带动作用的文化名人名家及高层次文化人才(团队)。加大引才奖励力度,吸引更多知名文化人才与项目落户杭州。
2.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力度。继续做好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省“万人计划”“151工程”“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等工程的遴选推荐工作。实施市“万人计划”“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民间工艺大师带徒学艺计划、市校合作培养计划、优秀行政村宣传文化员培养计划等人才培育工程。
3.加大文化人才交流力度。坚持开放带动,加强城市间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实施文化人才国际合作交流计划,实施“文化创新人才飞地”建设计划,实施文化人才对口支援计划。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主体、社会团体等与国(境)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鼓励本地文化企业集团为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和本土文化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创造条件。
四、“十四五”时期杭州文化改革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全面领导
坚持市委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杭州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各项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民主决策,切实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职能作用,在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为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
(二)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文化发展体制改革创新,深度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氛围。深化媒体融合、文艺院团、博物馆、文旅融合、文化综合执法、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深化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体制机制。构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治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产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数智文化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加快数智集成和融合创新。建立文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和重大政策文化评估机制,强化文化在城市建设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三)强化财政保障
加大市、区县(市)文化建设资金的财政支出占比,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和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公共财政每年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力争“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有所增长。重点保障城市标志性场馆、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公益性文化事业、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加强立项前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预测,加强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健全政策法规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打造合作平台,增强要素保障。确保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依法参与文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强化文化领域已有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健全文化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加快文化立法工作,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举措适时上升为法规规章,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五)推进考核激励
细化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将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编制实施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确保规划有序落实。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形成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推动规划落到基层,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推动规划实施,调动各类文化主体的改革积极性。发挥各责任部门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方位协同监督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检查和监督,建立杭州文化改革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和专项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确保“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