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秋水山庄》演出剧照。 
话剧《凤凰》演出剧照。 十八大以来,我省文艺工作者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为人民群众创作生产了众多的文艺精品。 作为首批转企改制试点单位,浙江话剧团、浙江歌舞剧院等国有文艺院团转人员身份、变待遇分配、走市场化道路,经历了从阵痛到新生的过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过改制,浙江话剧团的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平均一年要创排五六台戏。今天的浙江话剧团,犹如凤凰涅槃,绽放出美丽的容颜…… 四剧进京 受到热捧 7月22日至23日,话剧《秋水山庄》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7月25日至26日,话剧《再见徽因》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7月底,儿童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中国梅兰芳剧院展演;8月初,儿童音乐剧《皇帝的新衣》在中国儿童剧场接受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结项验收。 这个夏天,浙江话剧团4个剧目轮番晋京。舞台上,剧中人摇曳在光影中,舞台下,叫好声回荡在剧院里。 首都观众为何要争相观看来自地方院团的话剧?浙江话剧团靠什么征服了他们? “坊间总是聚焦林徽因的罗曼史,忘了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观众朱建华说,“但是在《再见徽因》里,林徽因不顾重病与梁思成在各地考察古建筑,坚持战时保护北平古老建筑,还参与设计了新中国国徽。”这部情感剧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故事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好的生活处境没有错,但关键要适度,过度贪婪的结果必定是一无所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编剧李宝群说。用孩子真诚大胆的视角宣扬真善美,用幽默风趣的舞台语言对童话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正是很多小朋友在演出结束后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开剧场的原因。 《秋水山庄》和《再见徽因》的导演李伯男至今记得,2010年12月,他与浙话合作的第一部都市情感剧《幸福.com》首演后到北京试水。那是剧团市场化后的第一部戏,演员们还很稚嫩,面对北京的观众还有些紧张,谁也没有料到会有今天的火爆场景。 李伯男也是浙话改企转制后,引进的首位实力派导演。 2010年,浙江话剧团在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下海”,转人员身份、变待遇分配、走市场化道路,浙江话剧团变身为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开始了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2011年1月,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拍板,将被誉为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李伯男戏剧工作室搬到了浙话,先后推出《幸福.com》《轻度深爱》《女人初老》《画皮》《只爱你一天》等系列都市情感剧,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3年,《幸福.com》等3台剧目赴德国参加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话剧节,《女人初老》入选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为了充分发挥以青年演员为主的“浙话新势力”优势,浙话还打造了一批富有浙江本土特色与风格的话剧,推出了温婉抒情的“民国三部曲”:话剧《怜香伴》《荒城之月》《再见徽因》,推出充分挖掘杭州人文故事的《秋水山庄》《21号墙门》,计划打造民国名人如胡适、徐志摩等系列剧目。 “台上台下是乡亲,戏剧就是回故乡”。2016年9月,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为浙话新春话剧节的题词,或许正暗合了浙话的理想和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