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江”新征程,钱塘江畔话“弄潮”。 为深度挖掘和展示钱塘江文化的内涵,推动沿岸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今年6月,首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在江干区拉开大幕。 在这场长达数月的文化盛宴中,主办方陆续推出“诗韵钱塘”杭州钱塘江诗词大会、“弄潮杯”全国书法大赛、“钱塘论潮”可持续发展国际文化论坛等21项多姿多彩的活动。 其中,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征集的同步推出,构成了此次节庆的一个“重头戏”,引起了热烈响应。截至目前,组委会已经收到了500多幅吉祥物形象作品。包括《喜羊羊灰太狼》原作者之一、“喜羊羊之父”黄伟明,美国漫威公司绘画X-Man的衍生系列漫画《New Mutants》封面创作者本杰明,日本著名绘本《Poppets Town》作者市原淳、日本著名插画师WARUIDA等动漫名家,都纷纷提交了自己的原创作品。 如同七彩棱镜一般,来稿中这些姿态各异的形象,折射出钱塘江文化和弄潮儿精神的丰富层次。专业创作者们独具灵感的视角,为这场热力十足的讨论更添内涵和深度。 海内外动漫名家纷纷来稿 各种“中国元素” 构成设计底色 在一批专业级的“弄潮儿”作品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向主办方提交的稿件。作为《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国民动漫”的主创人员,黄伟明成名在一个国产动画爬坡的时代。 不分年龄、人人喜闻乐见是黄伟明作品的一大特色。黄伟明称,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引起共鸣的“中国式幽默”:狼和羊如何“共处”的故事,轻松欢乐的剧情,来自一代人童年趣事集体记忆的素材…… “幽默很重要,”黄伟明说,“积极向上的作品就有持久生命力。” 于是,在他的这份“弄潮儿”形象来稿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种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中国式活力”。 从机智乐观的喜羊羊(左)、到奋进活力的弄潮儿(右),几乎可以看到一脉相承、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的确,黄伟明提到,这样一个充满动态活力的吉祥物形象设计,是为了突出“钱塘江奔竞不息,弄潮儿勇立潮头”的灵魂精髓。 而在设计灵感和素材选取上,身处广州的他,大胆想象了“钱塘潮涌”时的景象: “设计灵感来源于潮水冲击岸边溅起的浪花,有力、震撼,”他说,“形象整体使用以褐色为主的配色,则是为突出钱塘江大潮涌时江水混合泥土呈现的特有颜色。” 首位在法国出版漫画的中国新锐漫画家,有着“中国新锐漫画第一人”之称的本杰明,则在创作过程中直接参照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句脍炙人口的宋词。 “弄潮儿肌肉发达,刻意与童趣式卡通造型相区别,体现出新文化的力量感,体现出新一代中国青年的健康生活审美。”这位年轻的漫画家说。 在这批征集稿中,还有几幅来自海外的作品,鲜明的特色引人注目。 来自日本茨城的插画家WARUIDA,是多家杂志的插画师,还在东京、伦敦等地的插画展上,作过个人作品展示。他笔下的“钱江小龙”形象,通体乌黑、目光炯炯,颇有几分异域风情。 “这个钱塘江小龙拥有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不畏恐惧的勇气,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勇于攻克。”对于形象背后的“内心戏”,这位经验丰富的插画家也自有一套见解,“如此英勇无畏的钱江小龙,代表着钱塘江弄潮儿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在国际时代浪潮的象征。” 同样来自日本、现居横滨的动漫名家市原淳,对于中国文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挑战困难之‘源’,导向未来之‘缘’,带来成功之‘圆’,”对于自己笔下“弄潮儿”形象浑圆的头部设计,他这样解读,“以此致敬钱塘江文化。” 和WARUIDA一样,市原淳也认为,“勇敢无畏”是弄潮儿最重要的性格特质。 “这是一个总是微笑的船之子,”他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激流大浪也不畏惧,迎浪而上。每次上岸时,他从乘风破浪里获得的能量便会化成七彩蒸汽,从头上喷出,给每一位与之相逢的人带来幸福和勇气。” 市原淳笔下的“船之子”形象,自带生动的“故事情节”,并不意外。这位日本插画名家,有着丰富的动画制作经验。2009年,他设计的《Poppets Town》爆红,被加拿大的DECODE公司制作成动画,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电视台播放。此外,他还与英国著名动画IP《小羊肖恩》合作,在东京池袋、涉谷大型商场均举办过画展。 这位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插画家,更是向“弄潮儿”送上了他大气而诚挚的祝福:钱塘江文化千百载源远流长,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并取得盛大发展离不开每一代人挑战困难的勇气与努力。对于这位积极乐观的钱塘江“弄潮儿”,相信每一次的历练都会成为将来的宝库,为未来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动漫美术界大咖倾情点评 吉祥物沟通情感 反映城市精神变化 不仅是创作者热情高涨,这些形态各异、内涵鲜明的来稿,还引起了不少美术界专业人士的点评热议。 三十出头的杨毅弘,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一名讲师。对于这座城市精致婉约的一面,成长于杭州、在中国美院一路求学和留教的她,再了解不过。 正是这位温文尔雅的艺术家,如今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生活在杭州,深切感受到杭州城市理念的悄然变化,”杨毅弘说,“‘弄潮儿’精神正凝聚激发着杭州这座城市新的力量。”在她看来,如今的杭州,已是“一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一面是精致浪漫的西湖,另一面是奔腾不息的钱塘江。 这种对于时代气质和情绪的准确把握,曾让杨毅弘在创作的道路上受益匪浅。在研究生时期,她创作的一组充满情感的、以汶川孩子为题材的海报作品《5·12我有一个理想》,就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艺术家最向往的专业奖项之一——全国美展金奖。 正如当时的一篇相关报道中所评述的,情感充沛的艺术创作,在一方面是一种个性的、创作焦虑的宣泄,另外一方面也同样是一种对于传承文明的坚如磐石的责任感。 时至今日,在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杨毅弘又一次带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寻找时代的、文明的新落点。 在她看来,“弄潮儿”身上进取气质,要远大于“萌”的属性。“我认为弄潮儿就该是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她简单干脆地说。 而远在北京的于胜军,对于“弄潮儿”吉祥物设计的着力点,又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一定要在形象上平易近人,方便与大众沟通、能形成情感寄托。 作为一名资深的动画人,黑猫警长电影导演、熊小米品牌创始人,于胜军在卡通形象的“传播”方面,充满了由经验砺炼而来的理解力。 “一个成功的吉祥物,要足够讨人喜欢,让人想作为‘伙伴’带回家。”这位快人快语的动画导演,发展出了一套不无诙谐的“情感寄托”理论。 在他看来,探索、拼搏、永远在最前列的潮流,这是钱塘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一种时尚、灵巧、进取的动物。“如果把城市人格化,当杭州站在北京旁边的时候,应该是一个‘重要伙伴’吧,不会过分霸气,但也绝不是配角。” “也许是只海豚。又或者是一匹马。奋进,但没有强烈的攻击性。也许,还能取个‘马云’的双关呢!”这位动画导演一边天马行空地想象,一边爽朗地笑了起来。 另一位杭州本土学者,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小瓯,则是将创作的过程在理论的高度上作了总结。在他看来,来稿作品之所以风格迥异、类型多样,是因为设计师在做一个吉祥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理念,又要兼顾到美学。其中各种因素,不一而足,需要面面俱到。 “作品一定要可爱,总不能胡子拉碴的吧?”他不无幽默地说道,“但同时,还要具有代表性,要有内涵意义,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满足这两个要素以外,还要再考虑到商业因素。“一个作品好看,但也要考虑,它能做出来吗?如何缩放、打印?制作成本又如何呢?” 周小瓯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引发更为细致的思考之外,也进一步推进了一个令人无比期待的问题:这位即将“面世”的钱塘江吉祥物,究竟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怎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这个时候,整个杭州都在期待。 (图片由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征集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