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宽广的舞台 疫情期间,杭州的文艺演出取消、延期,但各大院团的艺术创作没有就此停歇。这群文艺工作者发挥各自专长,结合当下时情,创作编排“疫后”新作品。茶几变练功凳,手机当录音棚,穿着睡衣对台词,隔着三米大联排……即便把舞台搭在了剧场之外,也无法阻挡他们满腔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文艺院团的年度重要演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回归的首场演出 要献给这场疫情防控斗争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爱乐乐团率先登上北京舞台,标志着首都演出的复苏。尽管门口必须排队测量体温,但那一场的上座率高达七成。 几天前,杭州爱乐乐团刚刚发布了取消3月所有音乐会的公告。眼下,乐手们正在等待疫情的退散,用一场非同寻常的音乐会迎接春天的到来。 杭爱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说,这很可能是一场没有观众的音乐会。“今年,或许会是近十年来演出市场最困难的一年。届时,我们会演奏诞生于杭州,或与这座城市相关的音乐作品,给予全城观众重生的力量。” 而如今身在家中的乐手们,正在各自排练四五月份的音乐季音乐会,并为即将到来的两年一度业务“大考”做准备。虽然还没有确定正式复工的时间,但是杨洋希望春暖花开的一天早一点到来,乐手们就像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在歌剧院门口激动地互相寒暄问候。 无独有偶。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也正在筹备一台以“致敬大爱之城的英雄”为主题的曲艺晚会。线下不能聚集,干脆就转战线上。这些天,演员们通过微信、视频、电子邮件等线上方式推进下述选题孵化与节目创作。 从春节期间到现在,杭滑已经创排了6个与抗疫相关的曲艺作品,囊括小热昏、曲艺说唱、独角戏、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届时,晚会将对这些作品进行加工、打磨和提炼,再加上正在创作的新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节目将根据驰援武汉的杭州医务工作者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 杭滑总经理董其峰表示,大家没有丝毫懈怠,宅在家里也能推进作品创作的步伐。“必须要到线下排演的时候,大家都错峰进行。我们的排练厅里一般只有3-4个人,每个人都戴着口罩,还隔了两三米远,坐在排练厅的多个方向。” 杭州杂技总团也在积极策划创作一系列以杂技、魔术来体现奋战疫情的艺术节目,预计近期就能拿出作品大纲与初稿。虽然还没有完全复工,但杭杂演员们几乎每天都在家里利用各种道具给自己“活络活络筋骨”,加强体能训练,为复工后的排练及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杭杂副总经理陶振炎说,杂技演员的功夫都是在长条凳子上练出来的,家里不一定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茶几、地板、柜子都用起来了。“我们杭杂人在家也自觉练功,保证身体机能不退化,一般每天基本功的练习就要达到1个小时以上。而魔术师们也在持续创作,开发了一系列与疫情相关的新节目。” 网上复工“艺”起行动 用声音传递温暖和力量 2月25日,杭话艺术中心团部正式复工,行政人员到岗,而全体演员则依然在家中待命。 尽管待命家中,但杭话的演员们并没有闲着,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声音传递温暖和力量。也是在2月25日,杭话在网上推出了“‘艺’起行动,用声音传递温暖”活动。 活动第一期,献给听众的是抗疫诗歌《献给救援医疗队》,由杭话演员娄亚江、杨晓燕朗诵。“一支支快速挺进的医疗队/向着白色的肺叶举起了枪/一座历史的城因呼吸困难/暂时停摆/……”两个声音抑扬顿挫,张弛有度,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 “按计划,我们此时应该是在下乡演出,但因为疫情,就没法儿跟观众见面了。我们就在想用什么方式能为观众、为抗疫做点什么。”演员队队长刘璐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说,话剧演员除了肢体表演外,声音也是一个优势,现在不能演出,用声音去创作一些好的作品也挺好的。 创作过程中,大家先是在网上一起对朗诵的作品进行深入讨论,然后再一边朗诵,一边揣摩。最大的困难还是录音,不能进录音棚,只能在家里找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关上门,用手机一遍遍地录。多人朗诵的作品,朗诵者的配合很重要,而分开录音让这种配合变得十分困难,大家只能通过不断沟通去克服。“说实话,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作品实在算不上很好,但是,我们保证是在非常用心地做这件事。” 按照初步计划中,这个活动将每个星期推出一期。即使疫情过去了,刘璐和同事们也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在他们看来,这种朗诵既传递着正能量,同时对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学习。“顺便打个广告,我们现在比较缺优秀的正能量作品,如果大家手头有好的诗歌作品,希望能推荐给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