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即将首演,致敬中华五千年文明
两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即将在舞台上相遇!
8月20日,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发布消息:以良渚文化为题材的昆剧《意象良渚·宛在水中央》将于9月5日在杭州剧院上演。 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个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百戏之师”,一个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用世界级非遗演绎世界遗产,宛如两块“美玉”相互照映,让这部剧备受关注。 剧名中的“宛在水中央”,出自《诗经》名篇 “蒹葭”。蒹葭,即芦苇,这个意象,不仅是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也诉说着良渚先民的生存智慧。五千年前,良渚古城正是以芦苇“草裹泥包”堆筑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坝,这也是中国水利的开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这部剧正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的一次深情问候。 碎片化的文化符号在剧中串联,良渚先民在泥沼中建设家园的场景得以呈现:五千年前,一场洪灾把一个族群搁浅在一个水网密布的沼泽之地——良渚,不甘重回大山的人们勇敢地留了下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美丽之洲。他们经受了大自然的各种挑战,水涝、洪荒、干旱甚则山崩……他们在灾难中前行,在芦苇荡里发明了芦苇“草裹泥”技术;在山体崩塌中发现了玉石;大面积种植禾稻;规模化地进行土木建筑,形成了前无古人的城邦。 以昆剧的形式再现良渚先民开拓城址的故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是个很有趣味的课题,也很有难度。”执导该剧的是著名导演杨小青,她说,昆曲是高度凝练、程式化的,而良渚先民却是一种原生态的状态,要将两者融成一体,非常不容易,文本、音乐、表演、身段、唱词,几乎每一步都面临着挑战。 在杨小青看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昆曲,而是实验性的,其中有着很多新的探索。文本方面,斗洪水,开荒地,采玉石,与天神对话……挑选最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碎片,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唱词方面,一改昆曲的典雅,尽可能通俗易懂。表演上,把程式化的动作完全打碎,追本溯源,回到最粗朴的肢体形态。服装上,水袖、长靠虽然不穿在演员身上,却成为了亮眼的表现形式,例如“水裹泥”就是用水袖和人体一起搅动翻滚来表现的……就这样,全体主创人员用一年多时间的创作,“把这个原本不存在的组合打造成一件艺术品”。 据了解,该剧已成功入选2020年“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目前,演员们正顶着酷暑,加班加点地排练,全力迎接9月5日的正式公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