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一部文学纪录片为什么能感动这么多人?
2020-10-22 09:54

诗词、纪录片、文学,这部集所有冷门片元素为一体的影片,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上周末,讲述著名学者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上映,近乎零宣发,却让很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学的读者和观众发掘到了意外之珍宝,很多人“自来水”式地在朋友圈转发宣传,杭州晓风书屋更是特意包场邀请书友前往观看,票也是很快被抢空。

21日晚,该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来杭做映后见面会,当导演陈传兴拄着一根拐杖和制作团队缓步入场时,全场响起了激动的掌声,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百年孤独”,“叶先生走过了百年中国,在这百年中,她的命运出现的苦难以及转折,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

“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又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作为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陈传兴在拍摄《掬水月在手》时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文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拍摄前已经构思好了大概的结构,在最后进入剪辑阶段时,我把自己关在一个旅店里,大概五六天,重新把这些拍摄的素材还有百万字文稿,进行了再梳理。”

本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众人关于叶先生的记忆,以及这位诗词大家苦难而精彩的一生,在如诗如歌的影像里娓娓道来。《掬水月在手》通过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回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的本质,也回溯了“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

96岁高龄的叶嘉莹,一生坎坷多艰,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晚年,她更是捐出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继续弘扬中华诗教。

当时很多人对她这一举动表示讶异,叶嘉莹说,回国教书时,国内条件和加拿大完全不能比,“在北京老家,我去一趟厕所,要走两条胡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选择回国,我希望奉献我的余生、我未来的一切、我的时间,回报祖国。比起这些,捐钱又算得了什么?我看重的是41年前回国教书的初心。”

片中,叶先生也聊到了自己一生诠释的“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德是你承受,你有所持,最终“完成”自我。到现场的还有她的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静,她与杭州观众一见面就用当年叶嘉莹首度回国探亲的长诗《祖国行》中描述杭州的词句来拉近距离,“从来西子擅佳名,初睹湖山意已倾,两岸山鬟如染黛,一奁烟水弄阳晴。”

对于这部从筹备到公映跨越了三年半时间的传记纪录片,许静说,2020疫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我们的精神原点到底是什么?“所以,《掬水月在手》,它不仅是一部女性的传记,更是以古典诗词之美,荟萃中华传统文化,观照当下的精神史诗。”

“叶先生的一生是女性版的《百年孤独》,最后于黑暗处现微光,就是叶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呈现出她一生的诗词美学以及更广义的人生哲学。”陈传兴说,她在历史中动荡飘零,奔走异国他乡,最后回到祖国,寻找血缘上的依归。

由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编著的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全国出版发行。电影和图书联手,以跨媒体的方式将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曲折跌宕的一生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