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唐、宋、明清三个时期遗迹位置和关系图 富阳新登素有“千年古镇、罗隐故里”之称,其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有古城墙、古城河、联魁塔、古牌坊、罗隐碑林、圣园碑林、湘溪廊桥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新登古城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是目前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日前,为配合新登古城有机更新项目,受市园文局委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更新一期工程范围内相关区域进行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并在城门发掘、城墙城河解剖和揭示古城建造历史的不同时期遗迹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进一步证实新登古城 依山而建、单边城墙的独特建造方式 “本次城门的发掘主要涉及南、西两城门,其中南城门保存相对完整,发现明清时期南城门的门洞、城门外道路、马道等遗迹。”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说。 据悉,南城门门洞宽2.8米、纵深8.2米,残高0.65—1.76米,门洞两侧以长条石砌筑,沿地势从外至内逐渐增高,门洞内道路以条石呈台阶状砌筑;马道遗迹位于城门东西两侧,距城墙外侧约1.5米,发现相互叠压的两层马道遗迹,均以鹅卵石铺砌;城门外道路遗迹位于城门与城河之间,也发现上下相互叠压的两层路面,均以鹅卵石铺砌,上层路面残长34米,宽2.4—2.6米,中部以两列较大鹅卵石横向铺砌,将路面分为三幅,路面两侧有作为护坡的石板,呈斜坡状,下层路面主要位于南侧部分,位于上层路面之下约0.25米,方向略有偏差。 考古人员对北门东侧缺口处进行局部解剖,发现城墙由外到内由三部分组成——最外侧为条石包边层,中间为土石混砌层,内侧为生土和夯土层,进一步证实了新登古城依山而建、单边城墙的独特建造方式。通过对城河的局部解剖,发现城河一侧的驳岸和两排用以加固驳岸的木桩遗迹,木桩排列密集,直径6—10厘米不等,两排木桩的间距为4.5米。 “一般城墙都建在平地上,新登古城则是按照地形来做城墙,而且城里和城墙一样高,怎么理解呢?就是它用城墙把一些山地包围起来,然后中间平整了一下。这种建造方法非常独特少见,与‘梅城’很不一样。”李坤说。 本次考古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古城的记载 反映了新登古城的历史真实性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唐大顺二年,杜棱因山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清道光三年《浙江新城县志》记载,宋天禧五年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因倭寇重建,并将城墙范围缩小。 本次考古人员于南城门内侧发现有砖铺路面遗迹,路面用砖横向错缝侧砌而成,中间以砖顺向侧砌分隔。残长2米、残宽2.4米,砖规格长30厘米、宽8厘米、厚5厘米,初步判定年代为宋代;于南门门洞下发现被明清城门所叠压的砖砌建筑遗迹,砖规格为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年代为唐末时期。 “此次勘探和发掘揭示了古城南门和西门的结构和面貌,基本明确了城墙城河的建造工艺,为古城的复建和展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李坤说,本次考古发现的唐、宋和明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也客观揭示了古城的建造兴衰史,印证了文献中对古城的记载,反映了新登古城的历史真实性。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古城二期工程对剩余三个城门考古发掘,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对古城内主要道路遗迹、县衙和县学等主要遗迹进行发掘,以揭示新登古城的横向平面布局情况。同时在纵向历史沿革方面,继续寻找唐代古城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不同时期的古城的主要建筑遗迹情况,丰富新登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李坤说。 相关新闻 杭州主城区第七批历史建筑有了专属“身份证” 杭州日报讯(通讯员 梁心韵 楼舒 记者 熊艳)一座座历史建筑,沉淀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向人们诉说着来自岁月的沧海桑田。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有效彰显各处历史建筑不同特色,设立历史建筑标志牌成为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中一项重要工作。近日,杭州主城区第七批历史建筑有了专属“身份证”——经过前期一系列现场踏勘、制作等环节,杭州市文物遗产和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完成了主城区第七批历史建筑标志牌挂牌工作。此次挂牌工作涉及上城、江干、拱墅、西湖等六个城区共24处历史建筑,另4处历史建筑因场地施工而暂缓安装。 2018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主城区第七批28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包括居住、办公、工业、宗祠等多种类型的建筑。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代表了杭州看得见的、凝固的历史。例如,位于浙一医院内的小八千卷楼,为清代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体现了中西结合风格。该楼原是清代藏书家丁国典建立的藏书楼,民国时期西泠印社的创办人之一丁仁对“小八千卷楼”进行了改造, 2007年该楼正式成为浙一医院院史陈列馆,现为党员服务中心。 在为历史建筑量身打造专属标志牌的过程中,杭州针对各处历史建筑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经过多轮现场踏勘,确定标志牌的材质和挂牌样式,同时在每处标志牌上内嵌了“杭州历史建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市民扫码后即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看到、听到全市历史建筑的相关信息,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博览城市的历史变迁,回味杭州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