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0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陶瓷与漆艺、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艺研修班”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热成型大楼举行开班仪式。 据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课程全部转为线上网络课程,同时暂停了面向社会的各类研修研培班。“手工艺术学院非遗研培教研组利用半年的时间寻找新的课程开展模式,向学院的网络教学吸取经验,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与各类云课软件,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新时代信息技术跨界结合,对传统授课模式打破重组,为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的开展做好了教学准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表示,传承人的持续性培养关乎着新时代中国手工艺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研培教研组积极筹备,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得以于11月2日至11月30日期间举行。同时,得益于学院统一、清晰的入校申请与审核机制,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此次研培在招生环节采取网络发布、提前报名、预先检测、统一申报、逐一核对的报名流程,将申请学习的传承人流动信息一同纳入招生审核流程之中,确保研培课程在安全、有序的条件下进行。 此次非遗研培班具有不可忽视的“交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的非遗研培课程针对国家非遗研培的具体需求,有机结合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构筑了独特的课程模块群,有效激活了校内外优质资源,是一个非遗研培特色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周武表示,“非遗研培跨界”是探索性的交叉学习,也是高校手工艺术知识与技艺互学互鉴的平台,“跨界”的课程通过材料、技艺、方法、理念等不同视角和路径展开对手工艺造物的深度思辨,同时依据教学实践与创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出普遍性基础原理和核心性价值取向。 2019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首次以“跨界”为题开设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研修研培课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此为课题的非遗课堂。研培班首设“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和“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招收青瓷与陶瓷类传承人20人,金工和大漆类传承人各10人,将一个月的研培时间分为跨界材料认识学习和跨界合作创意实践两大阶段。本次研培计划的主题延续了去年的“跨界”,并在此基础上升级为“2.0版本”。 据非遗研培班主任代表、金属工艺基础课任课教师段燕俪介绍,今年的班型延续了“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和“当代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继续针对陶瓷与漆艺、陶瓷与金工跨界融通的专业技术、现代设计造型理念展开专业培训。同时,在不同材料与工艺创新的探索之上,带领学员进一步向更多维度、更多位面探讨“跨界”的奥秘。她说,“跨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单个其他领域的技艺,许多学员习惯于以枚举技法的方式来了解和掌握一门手艺,却没有透过这些技术认知工艺本身,这也是传承人们在创新发展的环节屡屡碰壁的主要原因。” 为了能够在更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研培任务,本次研培课程设置为3个模块,包括设计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下乡考察课,为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模式是今年非遗研培的新形式之重,将原本每日“实践+理论”穿插进行的课程节奏调整为线下集中实践课与线上集中理论课的模式。实践的部分仍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期一周的跨界材料基础认知学习阶段,20名陶瓷专业的传承人分别进入金工与漆艺的课堂,同时10名金工的学员与10名大漆的学员则一起进入陶瓷艺术的课堂。此举旨在让传承人可以近距离接触其他门类的技艺,对不同领域的材料与工艺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体验。 第二阶段则延续了“跨界搭档”的组合创作形式,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员将在第一阶段通过沟通交流自由组成两两搭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件跨界合作作品,且创作的周期将持续到整个研培课程的完结。新学员代表、云南鹤庆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邓泽仁表示,在传承技艺过程中,他尝试过各种形式的创业与产品创新,也意识到新时代的手工艺发展需要更多的“互联”与“跨界”。作为青年一代的传承人,他明确自己所缺,当听说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是以“跨界”为主题时便积极报名。“其实我去年就报名了,但是没能通过申报。”他坦言,“所以今年有机会来到中国美术学院格外惊喜格外兴奋,对来学习的机会也格外珍惜。” 本次研培课程将持续至11月30日。 |